简介: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的周期变化;9a的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强,70—80年代最强;5a的周期变化信号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3a的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最强。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和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和丹东凤城地区。辽宁区域性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和西部暴雪型。
简介:在介绍北疆沿国境线1∶25万区调修测项目阶段性成果基础上,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地质事实与进展,结合区域性路线地质考查资料,对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阿尔曼太(扎河坝)蛇绿构造混杂带和准西部玛依勒山蛇绿岩带成因和构造背景提出新认识,初步认为阿尔曼太(扎河坝)蛇绿构造混杂带是华力西—印支期由南向北高角度逆冲推覆断裂铲起了早古生代(额尔其斯-卡拉麦里断裂间)增生杂岩楔(蛇绿岩块)推覆构造带;玛依勒山蛇绿岩带是具准洋壳特征的超基性岩、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硅质岩组合地层体,弱变形面状的分布,不具板块构造界线属性,表明其可能为哈萨克板块东南部陆缘裂谷中产物。
简介:利用基于G-R关系基础之上的MBS法和GFT法,对比分析了197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台站建设各阶段ML≥1.0的地震目录的完整性。结果表明:在基础地震台站建设阶段(1970-1977年),ML2.4-ML2.5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在地震台站调整以及遥测台站建设阶段(1978—1997年),最小完整震级为ML2.2;在地震台站数字化阶段(1998年-至今),ML2.0-ML2.1级以上地震目录基本完整。从时间尺度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渭地震带相同起始震级所对应的拟合优度值基本呈稳定增加趋势,表明汾渭地震带的地震监测能力在逐步提高。文中采用改进的b值标准差法对b值基本稳定时所对应的震级进行了识别和评价,提高了最小完整震级识别的准确性,同时还分析了汾渭地震带最小完整震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汾渭地震带北部Mc较中南部偏低。研究结果为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台网优化布置提供了基本依据。
简介:近年来,北京地区规划新城勘查工作大规模展开,大量的地质资料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利用,并且为了满足新城勘查的精度要求,迫切需要对隐蔽、复杂的地下空间进行精细的描述。三维地质建模系统,凭借其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地质信息解译及空间分析功能,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首选工具。本文从软件界面、系统优势、建模思路对Creatar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了介绍,并以房山新城为例进行了模型的创建和分析。结果表明Creatar软件能迅速完成地质体及结构体模型的创建,并且其切片和推进等分析功能能够实现对地质体某一重点部位的着重观察,可以为建筑场地选址、地下空间建设与数据管理提供地质信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在新城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进一步在软件中引入渗流场、应力场分析功能,则将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区域地质勘查领域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介: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简介:在美国及许多国家、地区存在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在这些资源的不断开发过程中涉及环境风险,尤其是水资源。这种分布式采掘工业的复杂原始状态及有限的影响数据,导致建立可能的影响和设计适当的调控响应面临挑战。为了评估一套潜在的水管理政策方案,此处我们建议在项目层次影响评估方法之外.采用区域性、共同性影响分析。具体来说,我们检查用于水力压裂的假定取用水和随后的废水处理,这种废水可能返回或来自目前未开发的纽约Susquehanna河流盆地的未来开采的页岩气井。结果表明:建议的取用水管理措施不能提供比单一方法更大的环境保护。我们建议采用一种使环境保护最大化、同时减少调控复杂性的政策。对于废水处理而言,据我们了解,纽约Susquehanna河流盆地现存的市政设施的废水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建议对工业处理设施采取适度的私人投资,以完成处理目标而不会对公共系统造成风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影响页岩气开发的确定性水资源调控应该建立在区域性、共同性基础上,这表明可以通过兼顾环境评估和调控限制开采的需要,以满足水资源管理目标。
简介:CliffordM.Will提出,通过观测以很短周期(O(0.1)年)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旋转的一组恒星的轨道进动,在未来的10μas甚至1μas微角秒的观测精度下(从地球),能够测量中央黑洞的自旋和质量四极矩,从而能够检验广义相对论中的黑洞无毛定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星系中央存在一个围绕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恒星密度极高区域。这导致观测目标星的轨道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星体的引力摄动影响。为了调查这些摄动的影响,本文数值计算了一个非常靠近观测目标的星体对目标星体的引力摄动产生的近心点和轨道平面进动,并把这些进动的大小和相对论进动中的施瓦西部分(质量引起)、参考架拖曳效应(黑洞自旋引起)以及四极矩部分分别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摄动效应对施瓦西进动几乎不会产业影响,但是可能会影响参考架拖曳效应和黑洞四极矩(特别是后者)的观测。
简介:基于30省区CGE模型,模拟分析了碳排放许可的强度分配标准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按行业属性设定强度分配标准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强度分配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小,但会对高排放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中央政府基于强度分配标准,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碳排放许可分配到各个省份,然后各个省份再参考行业特点将碳排放许可分配给机制覆盖行业的实体或排放源,这样的两阶段分配结构是较为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