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鲫作为研究鱼类进化的独特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多种不同倍性的亚种。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GLM),对286个EST-SSR标记与鲫鱼自交F2代181尾个体的体长、体高及其比值进行单标记回归分析。Permutation检验(10000次)结果显示:共有53个标记分别与体长、体高及体长/体高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有24个(P〈0.05),极显著相关的标记有6个(P〈0.01);与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有30个(P〈0.05),极显著相关的标记有9个(P〈0.01);与体长/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有23个(P〈0.05),极显著相关的标记有9个(P〈0.01)。本研究获得的53个与3种性状相关的标记为分子辅助育种(MAS)提供了理论基础。
简介:茴鱼是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本研究分别对黑龙江茴鱼的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肝、肾、肌肉组织中免疫相关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两群体三种组织中AKP活力均表现为:肾脏〉肝脏〉肌肉;ACP活力均表现为:肾脏〉肌肉〉肝脏;而CAT活力表现为:肝脏〉肾脏〉肌肉。同时,肾脏及肌肉组织中,ACP活力野生群体明显高于养殖群体相应组织,而在肝脏中,则表现为养殖群体较高;CAT活力与AKP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养殖群体肝脏及肾脏组织中,CAT活力明显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在肌肉中,则表现为野生群体较高。了解和掌握养殖群体及野生群体茴鱼不同组织各种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对完善并推广茴鱼全人工繁育、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主要用于促进鱼类消化生长的微生态制剂I、多种混合微生物主要用于调节水质的微生态制剂II,或是两者混合使用的方法,比较研究了黑龙江省及辽宁省池塘养殖的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auratus)和草鱼(Ctenophyargodonidellus)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药价等效益。结果表明,单种或者混合使用微生态制剂均对池塘养殖鲤及草鱼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及用药价格有一定影响,同时使用两种微生态制剂提高鱼类增重率最显著,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提高了423.57%和90%;而两省养殖池塘的药价也分别降低了29%和56.25%。微生态制剂I及混合同时使用两种微生态制剂均能显著降低饲料系数,辽宁及黑龙江分别降低0.35及0.05。结果可见,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辽宁草鱼及黑龙江池塘养鲤效益有较好影响,对减少用药、发展绿色养殖业具极大的推动作用。
简介:为探索酸化剂对杜长大系列商品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张伟力等将40头4周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或杜大长)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添加酸化剂BGIFEX001组、添加酸化剂BGIFEX002组、添加酸化剂BGIFEX003组),每组10头(母猪和阉公猪各半),测定4周龄至90k只体重时的生长性能,并测定达90kg屠宰体重时的胴体性能及肉质性能。结果显示,BGIFEX001组和BGIFEX002组有改善日增重和料肉比的趋势,4~10周龄阶段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88%和8.70%,全期料重比分别降低5.19%和4.81%;各处理组未对屠宰和胴体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简介:在水温23±5℃下,将平均体质量10.3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放养在27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喂3个蛋白质水平(32.0%、40.0%、48.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3.0%、10.0%和17.0%)的饲料,饲养100d。结果表明:在3.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0.0%蛋白质的饲料时,平均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降低(P〈0.05)。在10.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饲料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摄食含40.0%的蛋白质饲料次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与3.0%脂肪饲料组和40.0%蛋白质与10.0%脂肪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P〈0.01);蛋白质消化率在48.0%蛋白质与3.0%脂肪达到最高(P〈0.01),脂肪消化率均在40.0%蛋白质与10.0%脂肪达到最高(P〈0.01)。实验表明,黄颡鱼幼鱼较为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40.0%和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