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导管癌(IDC)超声声像与分子免疫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98例IDC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经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USGAB)术穿刺活检分子免疫组化结果ER、PR、CerbB-2表达行相关分析。结果ER、PR、CerbB-2分组结果显示:肿瘤边缘毛刺征组E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微钙化组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微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高回声晕组及边缘毛刺征组PR表达阳性率高于周边无高回声晕组及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微钙化组、腋窝肿大淋巴结组CerbB-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内无微钙化组、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DC超声声像特征与ER、PR、CerbB-2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部分超声征象可能对其生物学特性有提示和评估的意义。

  • 标签: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声像特征 分子免疫学指标
  • 简介:背景和目的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LiverMetastases,CLMs)患者预后差,存活时间极少超过5年。尽管对部分肝脏原发及继发恶性肿瘤患者施行肝脏移植可获得较佳的预后,但目前仍普遍认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1995年之前,曾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过数例肝脏移植,但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仅为18%),自此放弃对此类患者进行肝脏移植。然而,目前总体肝移植生存率较当时提高30%左右。基于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移植后的5年生存率有望达到50%。因此,本试验研究旨在探讨CLM患者在接受肝移植后的潜在长期生存获益。方法自2006年11月到2011年3月,在此项前瞻、试验研究中,共对21名无法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肝移植术。患者入选标准包括一般状况良好(ECOG1分或以下)、结直肠癌伴无法切除的单纯肝转移、原发肿瘤已行根治切除以及移植前接受过至少6周的化疗。结果入组的患者肝脏肿瘤负荷及原发肠癌T/N分期相异;肝移植术前,76%(16/21)患者存在至少一线化疗进展。Kaplan-Meier推算患者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68%及60%。与预期相同,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现象普遍,21例中19例在中位时间6(2~24)个月内发生局部复发或转移。其中,单个肺转移灶7例;其余多部位(包括肺)转移者9例,包括移植肝新发转移7例,骨转移5例,卵巢或肾上腺转移3例,腹膜转移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2例发生直肠癌局部复发。然而,绝大多数的转移癌可经手术切除或射频治疗,且经过干预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8~60个月),33%(7例)患者无病生存。肝移植术前肝脏肿瘤负荷、初次手术距肝移植的时间(肠癌切除距肝移植超过2年者生存获益更显著)以及化疗后肿瘤进展均为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此类患者人群,肝移植�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肝脏移植 肝移植 总体生存率 肝脏肿瘤 癌局部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Oct4、Stat3在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方法:应用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组织中Oct4、Stat3的表达。结果:Oct4在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0%(7/20),低于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中的83.3%(50/60),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中Oct4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患者组织学类型均无相关(P〉0.05)。Stat3在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明显高于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瘤中的35.0%(7/20),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Stat3在Ⅰ、Ⅱ期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癌(P〈0.05),在中、低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P〈0.05),与患者组织学类型无关。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中Oct4表达与Stat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Oct4、Stat3高表达可能与卵巢浆液/黏液囊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相互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卵巢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癌 OCT4 STAT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一2(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2,TIMP-2)基因多态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52例连续的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25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部分变性条件下检测所有基因型,用Shesis软件对各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胃癌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MMP-2—1306C/T基因CC、CT、TF分布的频率分别为80.2%(202/252)、19.0%(48/252)、0.8%(2/252),对照组分别为68.1%(173/254)、28.2%(71/254)、3.9%(10/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03);携带C等位基因(CC+CT)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1.845倍(OR=1.845,95%CI:1.231—2.767)。病例组TIMP-2—303G/A基因GG、AG、AA分布的频率分别为57.1%(144/252)、38.9%(98/252)、4.0%(10/252),对照组分别为52.0%(132/254)、35.0%(89/254)、13.0%(33/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01);携带G等位基因(GG+GA)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的1.232倍(OR=1.232,95%CI:0.868~1.750)。病例组TIMP-2—418G/C基因GG、GC、CC分布的频率分别为56.7%(143/252)、34.1%(86/252)、9.1%(23/252),对照组分别为68.1%(173/254)、28.3%(72/254)、3.5%(9/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7,P=0.037);携带G等位基因(GG+GC)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的0.666倍(OR=0.666,95%CI:0.463~0.959)。TIMP-2—303G/A在未突破浆膜层组GG、AG、AA基因型分布与突破浆膜层组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

  • 标签: 胃癌 MMP-2 TIMP-2 基因多态性 蛋白水平
  • 简介:目的探索完整网膜囊切除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的可行和安全.方法1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在传统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基础上,腹腔镜下尽可能完整的剥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记录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重要血管、脏器损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87.3±31.2)min,网膜囊切除时间(45.3±20.1)min,术中失血(75.5±12.3)ml,术后住院时间(11.3±6.0)d.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1.3%(5/16),包括腹腔感染1例(6.3%)、切口感染1例(6.3%)、肺部感染2例(12.5%)、尿路感染1例(6.3%).无胰瘘、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对进展期胃癌实施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并网膜囊完整切除安全可行,术中应注意重要的解剖标志及正确的解剖层次.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网膜囊切除
  • 简介: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 简介:探讨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问题。方法对1984-2002年收治的18例病人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有家族史者9例,癌变8例。手术方式:全结肠直肠切除8例,其中回肠造口2例,回肠储袋肛管吻合6例;结肠次全切除6例,其中回肠直肠吻合5例,升结肠肛管吻合1例;结肠部分切除2例;Miles术1例,结肠会阴造口1例。结论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根据息肉的分布特点和有无癌变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首选结直肠全切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 标签: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回肠直肠吻合术
  • 简介:侵袭纤维瘤病(aggressivefibromatosis,AF)又被称为硬纤维瘤、韧带瘤(desmoid-typefibromatosis,DF),是一种少见的肌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殖肿瘤。AF属于交界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腹壁、腹腔。它以局部侵袭生长和容易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不发生远处转移。

  • 标签: 交界性肿瘤 侵袭性纤维瘤病 硬纤维瘤 育龄期女性 肌成纤维细胞 切缘阳性
  • 简介:目前补充肠外营养(supplementalparenteralnutrition,SPN)作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时的补充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SPN的临床疗效被肯定,且被国内外指南或共识推荐,但SPN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为了减少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导致的并发症,SPN的使用时机、剂量和方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使患者获得营养支持治疗的最大效益。

  • 标签: 肠内营养 补充性肠外营养 共识 争议
  • 简介:目的探讨肺孤立结节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4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肺孤立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报告肺癌56例,肺转移癌4例。其余20例为肺良性病变,其中结核球10例,肺炎假瘤4例,肺曲菌球3例,肺错构瘤1例。支气管囊肿1例,肺动静脉瘘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术后诊断符合28例,符合率35%。结论肺孤立结节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疾病,胸部X线对早期发现的作用明显;胸部CT检查是术前鉴别诊断的最好方法。胸腔镜辅助手术比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肺部结节更显优势。

  • 标签: 肺孤立性结节 诊断 治疗
  • 简介:放射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lunginjury,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早期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肺炎,部分患者在后期可表现为肺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生存期。本文主要从放射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影像学变化、病理学改变及中西医治疗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 标签: 放射性肺损伤 胸部肿瘤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恶性肿瘤亲器官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方法:恶性肿瘤术后标本68例的形态学观察和临床I芮理分析。结果:肺癌占颅脑转移癌的60%,甲状腺肿瘤可以进入休眠期。结论:肺癌位居颅脑转移癌的首位。

  • 标签: 恶性肿瘤 器官亲和性 生物学行为 肿瘤转移 形态学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因颅内转移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数有所升高,而对于颅内转移瘤是否有手术指征尚存在争议。本文探讨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的重要价值。方法:对我科自1999年2月至2004年8月手术治疗的脑转移瘤病例进行同顺分析,手术方法为根据MRI定位开颅手术,术后常规全脑放疗和化疗。结果:肿瘤术中全切54例,次全切5例,部分全切2例,无术中死例,1例术后1周因急性左心衰死亡.术前症状消失34例.明显缓解20例.无改善4例.加重3例半年生存率92%.一年生存率为82%.两年生存率为14%(其中不含2004年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并为晚期患者赢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

  • 标签: 脑肿瘤 腑转移瘤 手术治疗 脑转移瘤
  • 简介:浸润乳腺癌由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生物学潜能等方面均不同的一组异质性病变所组成。因此,正确的浸润乳腺癌分类是判别病变范围、制定最佳治疗计划、评估疗效、判断预后及科研协作交流的重要条件和标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为WHO乳腺肿瘤分类法,该方法建立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病变侵及范围、激素受体状态等基础上。近年来,以基因表达谱和基因芯片为基础提出的乳腺癌基因分型发展迅速,初步研究已表明其能更精确地反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并有利于选择和研究更具针对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 标签: 浸润性乳腺癌 分类 TNM分期 组织学分级 组织学分型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肝癌外科治疗的安全.方法对75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大、小肝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肝功能变化.结果大、小肝癌组的术前肝功能状态相似,P>0.05.术后第3天两组肝功能均出现明显损害,但至术后第7天除大肝癌组胆红素仍稍高外,两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大肝癌组术中出血量为(923.81±416.09)mL,明显多于小肝癌组的(301.53±118.90)mL,P<0.05.结论大肝癌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大肝癌 肝切除术 小肝癌 手术安全性 术中出血量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溃疡结肠炎的发病率渐上升,治愈难度大,且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中西药治疗本病,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的尚待完善。

  • 标签: 结肠炎 动物模型 中西药治疗 实验研究
  • 简介: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35%~40%。脊柱转移瘤发生率可高达30%~50%。肿瘤细胞在椎体内生长,侵蚀、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神经损伤,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手术一直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降低了脊柱转移瘤的并发症。同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脊髓激光间质热疗同步发展也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脊柱 肿瘤转移 外科手术 微创技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