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细胞增殖与凋亡在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动态观察5/6肾切除大鼠模型第1~40周中不同时段肾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TUNEL)情况并计算增殖和凋亡指数、检测肾组织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6肾切除大鼠残肾组织增殖和凋亡指数均升高;肾小球、肾小管的增殖和凋亡指数先升高后下降;肾间质的增殖和凋亡指数一直高居不下。Pax蛋白(促凋亡基因)在病变过程中呈波浪式变化,高峰分别在第4周和第40周。而Bcl-2(抑制凋亡因子)表达轻度增加。结论增殖和凋亡的平衡紊乱在5/6肾切除大鼠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小球、肾小管实质细胞的凋亡持续增加,肾间质的过度增殖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浓度改变及其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22岁~55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测定其血清PSA浓度.根据前列腺按摩液中(EPS)白细胞(WBC)计数的多少,将患者分为轻(WBC<10/HP)、中(10/HP≤WBC<30/HP)、重(WBC≥10/HP)三组,并行三组PSA的组间比较.9例重度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PSA分别进行比较.30例行EPS细菌培养.结果血清PSA升高比例为46.7%.其中轻组10%、中组10%,重度26.7%.轻、中、重三组血清PSA平均值分别为(2.383±2.8350)mg/ml,(3.1571±2.6432)mg/ml及(7.1557±5.9110)mg/ml.轻中组间PSA改变无明显差异,P>0.2而轻、中组与重组间PSA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9例重度者治疗后PSA大幅度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血清PSA升高比细菌性前列腺炎更明显,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血清PSA浓度升高比例大约为50%左右,PSA可作为衡量该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治疗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总结脐尿管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脐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脐尿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0±2.5)岁。肉眼血尿31例,血尿伴尿频、尿急5例,血尿中位时间22d。尿中有黏液者16例。肿瘤直径平均(5.0±1.0)cm。盆腔淋巴结转移3例。TNM分期:T221例,T312例,T43例。临床分级:G118例,G213例,G35例。均行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黏液性腺癌28例,非黏液腺癌混合癌5例(含肠型、印戒细胞亚型),乳头状腺癌3例。术后膀胱内灌注表阿霉素治疗25例。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8年,平均2.5年。术后1年生存率为50%(18/36),5年生存率为19.44%(7/36)。T2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3.81%(5/21),T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6.67%(2/12)。结论脐尿管癌不容易被早期发现和诊断。血尿是脐尿管癌的最常见症状。扩大性膀胱切除术为标准手术方式。脐尿管癌预后较差。
简介:目的肾间质呈肉芽肿样改变是少见的病理表现,既往报道的病因多为结节病、药物、感染、结核导致的肾间质肉芽肿样改变。本研究拟了解肾间质呈肉芽肿样改变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共2330例肾活检患者资料,其中肾活检组织肾小球数目大于10个的患者纳入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CD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单核巨噬细胞在肾间质的表达。结果表现为肉芽肿样间质肾炎的8例患者占肾活检的0.34%(8/2330),其中男女各半,发病年龄26~51岁。病因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狼疮肾炎(1upusnephritis,LN)、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结核性肉芽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患者均表现为蛋白尿、血尿。24h尿蛋白定量0.153~6.90g/24h;其中有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肾衰竭。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以CD3T淋巴细胞为主。随访时间6~64个月,2例SLE合并LN患者死亡,1例患者死亡原因为肺出血,另1例为肺部感染。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结论肾间质呈肉芽肿样改变是罕见的病理表现。本中心资料显示最常见病因可能是免疫相关疾病,其临床症状重,合并症多,预后极差。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12例输尿管息肉均于术前通过影像学及活检病理分析得以明确诊断,其中左侧7例,右侧5例,均为单发。息肉位于输尿管上段5例,中段4例,下段3例。息肉长1.4--11.0cm,平均6.2cm。开放手术治疗3例,输尿管镜手术9例,手术均获成功,近期无尿漏、感染,远期无输尿管狭窄、闭锁,无息肉复发及恶变。12例输尿管息肉术后病理学检查亦均证实为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为良性肿瘤性病变,亦非癌前病变。影像学检查易于发现肿块及周围病变,活检病理可明确定性,手术干预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海洛因依赖者6例,年龄32-46岁,均为男性,均有静注海洛因史,吸毒年限2~10年。行尿吗啡定性、尿蛋白定量、肝功能、肾功能、免疫功能、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血培养、心脏彩超及肾活检检查,予抗感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均表现为血象升高、贫血、血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血肌酐升高、低补体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5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例,血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6例患者心脏彩超均示三尖瓣前瓣赘生物形成。肾脏病理表现为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炎各2例,IgA肾病、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各1例。经治疗后病情均好转,血象、尿蛋白、尿素氮、肌酐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上升,贫血、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滥用海洛因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肾小球肾炎,常合并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病理类型多样。经抗感染治疗后尿蛋白、肾功能明显好转。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最新的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肾脏等疾病的发病情况,探讨治疗高尿酸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深圳市民4930人进行血尿酸值测定及体检,统计分析其数据。将高尿酸血症者随机分为非药物治疗组、别嘌呤醇组、苯溴马隆组,随诊1年,观察血尿酸、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的变化及相关疾病情况。结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9%;存在性别差异并随年龄而增高;高尿酸血症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痛风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发病率增高。治疗1年后,别嘌呤醇组、苯溴马隆组的血尿酸值和上述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低于非药物治疗组。结论深圳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于内地其他地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肾脏等疾病相关,别嘌呤醇、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有效,且对心血管等疾病改善预后可能有益。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A组)46例,糖尿病肾脏病(DKD)组(B组)44例;另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3组血清visfatin、hsCRP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血清visfatin与hsCRP、UAE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组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C组(P〈0.01)。B组中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中,B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479,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血清visfatin与DKD的炎症状态以及尿白蛋白排泄有关,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