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HBsAg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HCC组织25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BsAg、HNF4α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结果在256例HCC癌组织,发现HBsAg阳性12例(4.7%);在39例高分化、119例中分化98例低分化肿瘤组织,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5%、1.7%2.0%,前组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HNF4α阳性百分比在高分化癌患者为65.6%(21/32),显著高于、低分化癌患者18.8%(3/16,P〈0.001);在12例HBsAg阳性癌组织,HNF4α阳性11例(91.7%),而在选择36例HBsAg阴性癌组织,HNF4α阳性13例(36.1%,P〈0.05);在4例HBsAg阳性中分化低分化HCC组织,免疫组化显示GPC-3呈补丁样分布。结论HBsAg在HBV相关HCC患者肿瘤细胞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低表达HNF4α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细胞核因子4Α
  • 简介:背景:胃酸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在我国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发病中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胃酸DGER在NERD发病中作用。方法:选取在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具有烧心(或)反酸等反流症状所有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人选者填写一份问卷后,依顺序行胃镜检查、24h食管pH监测24h食管胆汁联合监测。结果:共有82例NERD患者入选,平均年龄为42.7岁±11.7岁。其中,24例(29.3%)24h食管pH监测阳性[NERDpH(+)],58例(70.7%)24h食管pH监测阴性[NERDpH(-)];43例(52.4%)为DGER阳性,39例(47.6%)为DGER阴性。联合监测结果为,82例患者15例(18.3%)病理性酸反流与DGER并存,9例(11.0%)存在单一病理性酸反流,28例(34.1%)存在单一DGER,30例(36.6%)则无病理性酸反流,且DGER阴性。采用24h食管pH监测组对NERD诊断率为29.3%.而联合24h食管胆汁监测,则NERD诊断率升高到63.4%。24例NERDpH(+)者,15例(62.5%)存在DGER;58例NERDpH(-)者,28例(48.3%)存在DGER;NERDpH(+)组与NERDpH(-)组DGER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377,P=0.241)。结论:NERD病理性酸反流比例相对较低,联合24h食管DH胆汁监测可明显提高NERD诊断率,DGER在NERD作用地位不容忽视。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胃酸 十二指肠 非糜烂性反流病 24H食管PH监测 24h食管胆汁监测
  • 简介:背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内镜诊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急诊内镜时机尚未完全统一。目的:探讨EVB患者内镜诊疗时机以及急诊内镜时间>24h影响因素,为优化诊疗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124例EVB患者,依据急诊内镜时间分为急诊内镜组(12~24h)择期内镜组(>24h),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内镜时间>24h因素。结果:急诊内镜组与择期内镜组学历、对EVB了解、家庭成员、非工作日就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死亡率、外院二次转运时间、获取知情同意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内镜时间>24h危险因素为对EVB不甚了解(OR=4.644,95%CI:1.206~17.888,P=0.026)、家庭成员众多(OR=5.895,95%CI:1.115~31.171,P=0.037)、非工作日就诊(OR=3.653,95%CI:1.297~19.487,P=0.014)、获取知情同意时间(OR=1.391,95%CI:1.115~1.687,P=0.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稳定EVB患者最好在出血后24h内接受内镜诊疗。对EVB了解较少、家庭成员众多、非工作日就诊、获取知情同意时间增加延长了EVB患者急诊内镜时间,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宣传,优化非工作日EVB诊疗流程,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急诊 内镜 影响因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随着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子克隆成功,戊型肝炎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有了很大发展。我们检测了5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不同病日血清抗-HEV-IgM抗-HEV-IgG,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资料方法一、病例选择5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具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症状

  • 标签: 戊型肝炎 抗-HEV 抗一HEV 临床意义 患者血清 肝炎患者
  • 简介:背景:内镜超声(EUS)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鉴别十分困难,目前有学者尝试利用Photoshop软件鉴别容易误诊疾病。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对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EUS图像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免疫组化确诊118例胃间质瘤42例胃平滑肌瘤EUS图像,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两组病灶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析其鉴别价值。结果:胃间质瘤组胃平滑肌瘤组EUS图像灰度平均值分别为71.94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US图像灰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6.63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US下,胃间质瘤回声强度高于胃平滑肌瘤,而胃平滑肌瘤回声更均匀,EUS联合Photoshop软件通过分析EUS图像灰度平均值灰度标准偏差有助于鉴别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

  • 标签: PHOTOSHOP软件 胃间质瘤 胃平滑肌瘤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V-cag,采用FQ-PCR法检测HCVRNA。结果在142例CHC患者血清,HCV-cagHCVRNA阳性率分别为45.1%43.0%(P〉0.05);两种标志物均为阳性者58例(95.1%),均为阴性者75例(92.6%);81例HCVRNA阴性血清HCV-cag阳性6例(7.4%),而HCVRNA阳性血清HCV-cag阳性率大于85%,不同HCVRNA载量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CV-cag与HCVRNA检测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在CHC诊疗,HCV-cag检测可作为判断HC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但不能替代HCVRNA检测。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RNA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胰性脑病(PE)韦尼克脑病(WE)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收治AP病人394例临床资料。结果AP重症急性胰腺炎(SAP)78例,发生脑病8例,其中PE5例,WE3例。死亡3例。PE2例,WE1例,2例WE经注射维生束B1而治愈。结论PE多发生在SAP早期或病情反复时;WE发生于SAP或AP恢复期。禁食时间长、反复呕吐及全胃肠外营养未补充维生素B1是导致急性胰腺炎者维生素B1缺乏,从而发生WE重要原因。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性脑病 韦尼克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流行病学现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我院1973-12/2000-12间胃镜检查80517例经确诊为PU8398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U查检率为10.43%,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5963例(71.01%),胃溃疡(gastriculcer,GU)1849例(22.02%),复合性溃疡(complexulcer,CU)586例(6.97%)。DU与GU之比为3.22:1。DU男4592例(77.01%),女1371例(22.9%),男女之比为3.35:1。GU男1405例(75.98%),女444例24.01%),男女之比为3.16:1。CU男480例(81.91%),女106例(18.09%),男女之比为4.53:1。三种类型溃疡发病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显著(P<0.01)。DU发病年龄多见于30~40岁(32.42%),平均年龄34.1岁。GU常见50岁以上(54.18%)。DU发病年龄较GU早20年。PU发病季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DU易发部位依次为球部前壁(54.62%)、大弯(21.22%)、小弯(12.61%)、后壁(9.44%)、球后(2.11%)。GU部位为胃角(45.16%)、胃窦(32.23%)、胃体(18.33%)、胃底贲门(4.23%)。在5122例有并发症PU以出血最多1211例(23.64%),幽门梗阻134例(2.61%),穿孔56例(1.0996),癌变23例(0.45%)。上消化道出血中以青年DU最常见,老年PU与青年比较发现穿孔及癌变率增高(P<0.01)。结论昆明地区PU检出率为10.43%,PU发病男性高于女性,DU高于GU。昆明地区PU发病无季节性差异。表明高危人群定期胃镜随访,对早期胃癌诊断及治疗很有价值。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胃镜 流行病学 诊断标准 癌变
  • 简介: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在180例研究对象,正常人30例、轻度肝炎30例、中度肝炎30例肝硬化患者90例,其中肝硬化患者Child-PughA级、B级C级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GT、AngⅡACE水平;采用化学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AGT、AngⅡACE水平分别为(350.7±124.9)ng/L、(307.3±139.5)ng/L、(280.3±141.3)ng/L、(256.25±110.42)ng/L、(3.45±0.66)ng/mL、(120.58±26.69)ng/L(79.70±25.67)U/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8.8±20.7)ng/L、(58.6±20.9)ng/L、(53.0±21.1)ng/L、(47.0±21.1)ng/L、(3.0±0.4)ng/ml、(104.0±13.8)ng/L(61.6±12.6)U/L,P〈0.05];肝硬化Child-PughA级B级患者血清AGT水平分别为(3.4±0.4)ng/ml(3.3±0.6)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肝硬化Child-PughC级患者AngⅡACE水平分别为(125.4±19.1)ng/L(83.4±22.5)U/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AGT、AngⅡACE与肝纤维化指标间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随着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病情进展,患者血浆AGT、AngⅡACE水平逐渐升高,其生理病理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肝纤维化
  • 简介:背景:在标准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根除率有所下降情况下,首选含铋剂四联方案是否较标准三联方案更具优势?目的:比较以雷贝拉唑为基础标准三联方案再加铋剂四联方案对H.pylori感染者进行初次根除治疗疗效。方法:65例内镜诊断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ylori感染者随机分配至三联组(雷贝拉唑10mgbid+克拉霉素500mgbid+阿莫西林1.0gbid)四联组(上述三联药物加胶体次枸橼酸铋220mgbid),连服7天。治疗结束后至少间隔4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评估治疗结果。结果:60例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三联组四联组H.prlori根除率按意图治疗(ITT)分析分别为71.9%75.8%,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76.7%83.3%,两组间根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除四联组中有2例分别因头晕上腹痛而未完成治疗外,两组其余患者不良反应相似,且能耐受,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结论:含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一周三联治疗方案与再加铋剂四联方案均能有效根除H.pylori,加用铋剂并未显著提高H.pylori根除率,提示首次根除H.pylori治疗时仍应选择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三联方案。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药物治疗 方案评价 雷贝拉唑 胶体次枸橼酸铋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术与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各项因子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一种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胆汁酸核受体措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胆汁酸核受体变化可影响脂肪因子分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胆汁酸核受体
  • 简介:病例:患者女,37岁,因“腹泻两个月,发热伴关节肿痛、皮肤破溃一月余”入院。4年前患者因“解黏液血便”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灌肠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治疗后,症状得到较好控制。两个月前,患者出现腹泻症状,5-6次/d,水样,伴少量黏液,无血便,于外院行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予灌肠SASP口服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表现 关节炎 脓皮病 结肠镜检查 黏液血便
  • 简介:背景:抗生素相关腹泻(AAD)是抗生素治疗最常见不良反应。随着抗生素应用日益广泛,AAD病例逐年增多。目的:探讨嗜酸乳杆菌与低聚异麦芽糖(IMO)组成合生元对AAD大鼠肠道菌群肠黏膜损伤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四组模型组以盐酸林可霉素灌胃6d诱导AAD,之后其中一组予0.9%NaCl溶液灌胃7d作为自然恢复组,另三组分别予低、、高剂量合生元灌胃7d。正常对照组仅予0.9%NaCl溶液灌胃7d。行肠道菌群分析后处死各组大鼠,行肠黏膜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结果:AA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小肠黏膜水肿、糜烂、萎缩、坏死、脱落,绒毛排列紊乱、稀疏。不同剂量合生元组肠道菌群失调均有所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小肠黏膜病变均轻于自然恢复组,尤其是、高剂量合生元组,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较自然恢复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嗜酸乳杆菌合生元对AAD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 标签: 抗生素相关腹泻 肠道菌群 肠黏膜/损伤 嗜酸乳杆菌 异麦芽糖 合生元
  • 简介:为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t,PU)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1973年12月至2000年12月间胃镜检查80517例经确诊为PU8398例,分别以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并发症关系进行了胃镜分析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胃镜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 消化性溃疡 并发症 结果报告 发病
  • 简介:急性胰腺炎病因早期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问题.目的:探讨近十年来急性胰腺炎病因、诊断治疗变迁及其对预后住院费用影响,总结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将725例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993年4月~1998年12月就诊患者为第一组,1999年1月~2002年8月就诊患者为第二组;分析两组患者病因、诊断指标、治疗方案、并发症、预后、住院费用方面的变化.结果:比较两组病因,两组患胆囊炎胆结石者分别占72.3%75.8%,高脂血症者分别占25.3%25.8%,酗酒者分别占10.6%9.7%.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正常上限3倍总检出率为66.9%,CT诊断总阳性率为92.0%.第一组46.9%患者应用生长抑素,31.1%重症患者发生胰腺假性囊肿,2.2%发生胰腺脓肿,死亡率为15.6%.第二组72.3%患者应用生长抑素,13.2%重症患者发生胰腺假性囊肿,2.2%发生胰腺脓肿,死亡率为6.5%.第二组住院费用与第一组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胆道疾病仍为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血清淀粉酶CT是急性胰腺炎较常用可靠检查手段.通过早期足量应用胰酶抑制剂(尤其是生长抑素)、肠道去污改善胰腺微循环,可改善急性胰腺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费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病因 治疗 诊断 生长抑素 微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普瑞博思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方法观察组39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普瑞博思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简称奥组)。对照组37例给予法莫替定20mg每日2次,普瑞博思10mg每日3次(简称法组)。各组治疗后2、4、6周观察烧心、反酸及反胃等症状疗效,并于6周后复查胃镜观察下食道炎治愈率。奥组3例病人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三大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2、4、6周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奥组分别79、41%、87.17%及94.87%,法组分别于54.05%、64.49%及67.57%。6周后Ⅰ级、Ⅱ级及Ⅲ~Ⅳ级食管治愈率奥组分别于78.94%高于Ⅱ级64.28%,Ⅲ~Ⅳ级66.67%(P<0、01)。法组分别于40%高于Ⅱ级30.77%,而Ⅲ、Ⅳ级为0(P<0.01)。奥组其中3例进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治疗后,反流总时间百分率及总反流次数分别由6、43±1.40%及180±33.07次,降至3.5±0.5%(P<0.01)及57.33±6.43次(P<0.01)。结论奥美拉唑普瑞博思联合用药是治疗GERD有效药物。

  • 标签: 普瑞博思 治疗后 奥美拉唑 胃食管反流病 联用治疗 治疗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