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并总结实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慢阻肺患者共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跟踪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并采用HAD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护理效果进行判定。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得到改善,观察组评分更优(P〈0.05);HAD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更加显著;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为93.3%(14/15),对照组为66.7%(10/15),观察组护理效率较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肺功能康复。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予左卡尼汀(L-CN)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拟诊CHD合并T2DM并计划行冠状动脉造影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L-CN,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基础治疗。造影结果不适合行PCI治疗的病人被剔除,最终治疗组入选26例,对照组入选2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4小时、1周测定心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RP(hs-CRP)。结果总共46例患者PCI术后24小时和1周cTnI和hs-CRP均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血浆cTnI和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为低(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24小时两组cTnI和hs-CRP水平显著正相关(r=0.75,P〈0.01)。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术后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较为明显,PCI术前给予左卡尼汀可显著降低手术所致的心肌损伤,PCI引起的心肌坏死很可能与其触发的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简介: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及损伤的影响,探讨硫氧还蛋白(Trx)系统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5mmol/L)、高糖组(葡萄糖25mmol/L)和高糖+白藜芦醇组(葡萄糖25.0mmol/L,白藜芦醇30.0umol/L)。白藜芦醇组给予白藜芦醇30umol/L预处理45min,对照组和高糖组均给予等量相应溶剂处理。各组细胞于正常糖浓度DMEM或高糖DMEM中继续培养48h后,收集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进行后续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乳酸脱氢酶漏出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糖组细胞p38激酶活性、细胞内活性氧生成量,丙二醛(MDA)含量和3一硝基酪氨酸生成量明显升高,Trx活性降低,但其表达未见明显改变,其内源性抑制蛋白硫氧还蛋白相关蛋白(TXNIP)表达增加。白藜芦醇预处理显著减轻了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及损伤,m活性得到改善,高糖引起的TXNIP表达明显下调,细胞p38激酶活性、细胞内活性氧生成、MDA含量、3一硝基酪氨酸生成量明显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和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白藜芦醇减少Trx的硝基化,抑制高糖诱导的TXNIP表达上调,从而保护Trx的功能,减少自由基损伤和凋亡的发生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释放产物(PLTaRP)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丹酚酸B的保护效应。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血小板,以二磷酸腺苷激活后提取PLTaRP,并与EA.hy926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共培养,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及乳酸脱氢酶(I.DH)释放水平。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比较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12h内LDH含量持续升高,并呈时间依赖趋势(P〈0.01),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减低(P〈0.05,P〈0.01),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LDH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PLTaRP可刺激EA.hy926细胞株LDH释放增加,并呈时间依赖趋势,刺激12h可使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丹酚酸B可减少PLTaRP造成的LDH释放。高剂量丹酚酸B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高血压(RH)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3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H208例、NRH96例.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检测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肾素活性、醛固酮等,进行心脏超声检测.比较RH与NRH组间各生化指标、肾素活性、醛固酮、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房和室间隔厚度差异.结果①RH患者与NRH患者相比,血糖、肾素活性、醛固酮/肾素(ARR)、病程、BMI、eGFR、尿酸、左房和室间隔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后退法显示,肾素活性(OR=1.251,P=0.001)、血糖(OR=1.223,P=0.061)、BMI(OR=1.106,P=0.008)、病程(OR=1.045,P=0.001)与难治性高血压独立相关.③在RH患者中,不同年龄组别间病程、BMI、血糖、吸烟、肾素活性、eGFR、室间隔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直线相关分析显示,LgPRA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3,P=0.000);LgPRA与eGFR呈负相关(r=-0.164,P=0.018);LgPRA与肌酐无明显相关.结论RH患者存在多重相关危险因素.青年RH患者靶器官损害与高肾素水平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瘦素受体(leptinreceptor,L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50例脑卒中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LR基因Gln223Arg位点多态性,同时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并测定血糖、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和舒张压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卒中组的瘦素受体基因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0%和26.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4.0%和1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中含有等位基因A的各临床指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LR基因Gln223Arg位点的A等位基因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4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TTE监测下引导房间隔封堵器释放。所有患者于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TTE及心电图检查。结果3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通过心包置管引流后积液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复查TTE及心电图,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避免放射线,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室性期前收缩数量与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室性期前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室性期前收缩负荷与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室性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左室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alr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