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并研究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细节思维管理模式应用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4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细节思维管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9.44%,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4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66.67%,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0.27%,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节思维管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两种检查方法在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临床确诊的60例先天性心血管急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血管内畸形患者22例,心脏畸形患者18例、大血管或者连接部位畸形患者20例。均行西门子双源CT检查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记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总检出率为96.7%(包括心血管内畸21例,心脏畸形17例和大血管或者连接部位畸形20例),对照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3.3%(包括心血管内畸20例,心脏畸形14例和大血管或者连接部位畸形16例),两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双源CT检查,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对于后续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鼻套取器在鼻胆管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9例因胆总管结石行鼻胆管引流术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口鼻套取器组(n=50)和导丝介入法组(n=49),比较两组的一次性套取成功率、套取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一次性套取成功率口鼻套取器组高于导丝介入法组(P<0.05);口鼻套取器组套取时间比导丝介入法组短(P<0.05);传统导丝组咽喉部粘膜损伤率高于口鼻套取器组(P<0.05);鼻出血,引流管打折及脱出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口鼻套取器在鼻胆管引流术中不仅提高了一次套取成功率,还缩短了套取时间,使器械护士(操作者)可以更加简单、便捷的进行此项操作,同时减少患者的咽喉部粘膜损伤,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采用超声心动图(二维、M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8例心肌病的患者为研究目标,其中扩张性心肌病(DCM)有28例,缺血性心肌病(ICM)则有30例,两组均实施超声心动图诊断,对其心脏形态学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的左室内径均增大,DCM组增大尤为显著,伴有全心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心肌不增厚甚至弥漫性变薄,左室壁呈显著弥漫性运动减低。二尖瓣环径明显扩大,瓣口反流明显。ICM组则左心扩大,右心扩大不明显,左室壁运动减低幅度不一致,呈节段性、不运动甚至矛盾运动,且此处心肌变薄回声增强,常伴有缺血以外的室间隔及(或)左室心肌增厚,运动相对增强的现象,二尖瓣环径基本无改变。CDFI两组均出现心腔内血流颜色暗淡,但是DCM组明显高于ICM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有明显的鉴别价值,且是无创性诊断,其诊断价值较高,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川崎病患儿与正常患儿心功能对比,从而为川崎病患儿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干预可减少心血管的受损,改善及其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02月至2018年02月在邵阳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川崎病的36例行心脏彩超检查的患儿,其中有冠状动脉扩张的15例与冠状动脉未扩张的31例使用高频探头获得左室射血分数;采集左冠状动脉内径、右冠状动脉内径、左室射血分数、Tei指数,川崎病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6例川崎病患儿中,Tei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右冠状动脉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受损。结论1、临床诊断为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未扩张,虽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变,但是冠状动脉均提示存在受损。2、川崎病患儿心功能受损与冠状动脉扩张与否无关。
简介:[摘要 ] 目的:探究护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者及教育者改善临床实习适应不良情况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 2018-2019年实习护生 90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中文版 (CTDI-CV)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不良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实习后,男学员卷 2问卷的值显著低于女学员( 210.13±54.88 vs 247.69±49.16,p=0.01)。实习后,对护理学喜爱、一般以及不喜爱的学员在卷 1问卷上的值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 100.56±26.18 vs.94.46±17.40 vs 79.87±29.95 ,p=0.007)。结合老师的教学模式比较中,按照是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病例分享,参与分享的老师和不参与分享的老师,其接受教育的学员在实习后卷 1问卷上的值出现有统计学差异的趋势( 99.11±21.76 vs84.73±23.29,p=0.054)。 结论:学员的性别差异和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可以引起护生在实习阶段发生不同程度的临床实习适应不良,并由此影响到对学员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率。因此带教老师在整个带教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着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