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癫痫患者86例。分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丙戊酸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拉莫三嗪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临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7.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于对照组(P<0.05);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BMI、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要显著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癫痫,相对于临床常规使用的丙戊酸钠治疗措施,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疗效果更显著,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防标识衣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240例精神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6年9月-2017年8月未使用三防标识衣进行安全管理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使用三防标识衣进行安全管理的12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差错及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意外事件总发生率8.33%,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差错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防标识衣应用于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护理人员的差错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在产前检测胎儿肢体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测的孕妇40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检测胎儿,观察胎儿的四肢形态、骨骼结构、运动状态及姿势等是否存在异常或畸形.结果4000例胎儿超声检测中3833例取得满意超声影像,其中孕周14-35周3790例,四肢显示率为98.9%;≥36周者210例,四肢显示率为70.6%.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检测胎儿肢体畸形者31例27种共104处畸形,受累肢体96条,检出率为88.6%,漏诊4例5处,假阴性率11.4%.结论正确使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可于产前检测时发现绝大部分的胎儿肢体畸形,结合临床其他检测手段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可最大限度降低胎儿肢体畸形的漏诊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有效产前检查手段.关键词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产前检测;胎儿肢体畸形;优生优育中图分类号R71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59-01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慢性病连续护理影响研究。方法:对我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每组包括20名患者,通过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疼痛评分指标和标准的生活质量问卷来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疾病控制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对于COPD患者,实验组的FEV1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76;~15&#176;;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177;4.72)mm,中点宽(4.72&#177;0.33)mm、厚(2.55&#177;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77;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177;0.39)mm、厚(3.15&#177;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177;0.78)mm,中点宽(3.24&#177;0.32)mm、厚(1.24&#177;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种不同手卫生消毒策略的消毒效果、经济与时间成本支出,为提高采样人员在连续核酸采样操作过程中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21年9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核酸采样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采样护士在进行核酸采样操作时,使用直接更换手套法(A组)、5次核酸采样更换手套+卫生手消毒(B组)、10次核酸采样更换手套+卫生手消毒(C组),监测各组核酸采样前后手套表面的细菌菌落情况并比较各组的手卫生消毒效果合格率、时间及经济成本支出情况。结果:A组、B组菌落检测合格率为100%,C组检测合格率为96%,3组的总时间成本分别为2637s、3022.5s、3159s,总经济成本为183元、53.4元、35.1元;在实验过程中,3组均未发生手套破损、被患者体液污染等职业情况。结论:直接更换手套法为三种手卫生消毒策略中最优的一种方法,不仅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在时间成本上也占优势,从而可提高采样人员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激光与传统药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价值。方法:对比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2018.07~2021.09期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68例为样本,区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4(传统降眼压药物治疗),实验组/34(激光联合传统药物治疗),对比患者(1)眼压水平;(2)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患者,数据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眼压水平相较对照组,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运用激光与传统药物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眼压,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治疗效果佳,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7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甲组37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乙组37例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眼压、前房深度对比无意义(P>0.05);术后3个月,乙组两项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甲组(P<0.05);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患者的效果优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应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