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骨科手术麻醉中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小儿骨科收治的患儿为主要分析目标,选取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总共有90名小儿骨科手术患儿,对所有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并使用计算机将其录入,完成小组划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组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分得45例患儿,参照组采用常规药物麻醉方式分得45例患儿。所使用的麻醉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所以观察麻醉清醒后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对两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苏醒后,研究组患儿的MAP和HP指标等方面与参照组患儿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参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有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骨科手术麻醉中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痛苦,并促进麻醉效果提升,不仅起效时间快,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中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七氟醚在新生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拟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给予氯胺酮静脉麻醉,研究组则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在不同麻醉方案下的意识消失时间、呼吸抑制例数、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意识消失时间长于对照组,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抑制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在新生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有效稳定患儿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次数,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七氟醚在新生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拟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对照组给予氯胺酮静脉麻醉,研究组则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在不同麻醉方案下的意识消失时间、呼吸抑制例数、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意识消失时间长于对照组,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抑制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在新生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有效稳定患儿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次数,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应用七氟烷吸入与七氟烷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的效果差异。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102例进行对照研究,34例予以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者划入研究一组,34例应用七氟烷复合2mg/kg丙泊酚者划入研究二组,34例应用七氟烷复合3mg/kg丙泊酚者划入研究三组,统计不同时段三组MAP和HR的变化以及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率。结果研究一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率低于研究二组及研究三组(P<0.05),研究二组和三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同组诱导前比较,研究一组插管后1min的MAP、HR水平更高,研究三组插管前即刻的MAP水平更高(P<0.05);与同组插管前即刻比较,研究一组插管后1min的MAP、HR水平更高(P<0.05);其余时段,三组组内和组间同期比较均未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能够高效抑制插管反应,整体效果优于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推拿对颈源性头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21年10月-2023年5月经我治疗,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分到观察组(n=44例),双数分到对照组(n=44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和疼痛感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95.45%,对照组为70.4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感评分情况,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实施推拿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源性眩晕病人眩晕分级护理方法及其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耳源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眩晕护理,试验组病人给予眩晕分级护理,病人出院时比较护士及病人对分级护理的满意度、干预期间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和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以及病人入院时和干预1周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的情绪性得分(DHIE)。结果出院时试验组护士及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率(91.7%)高于对照组(68.3%),病人跌倒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0.0%),干预1周后DHIE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分级护理有助于对耳源性眩晕病人实施精准护理,降低病人跌倒发生率。
简介:摘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它是由严重颅脑损伤后出现的急性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所致的一种病症,又称之为神经源性溃疡。颅脑损伤作为一种严重的机体损伤,往往可诱发患者剧烈的应激状态从而出现胃粘膜的损坏,其中有高达16.0%~47.0%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病变一旦发展到大出血或穿孔,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该病的病机十分复杂,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但长期的研究与探讨,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生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脑-轴肠等,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30余篇文献进行研究,对神经源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
简介:目的探讨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10年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51例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及复发再手术情况,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后是否接受腹腔化疗的患者复发再手术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双尾t检验。结果51例患者中48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问(135±72)min。3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16例接受再减瘤手术,再手术次数33次。4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7个月(3~132个月),25例带瘤生存,16例无瘤生存,4例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良性型一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19例,中间型6例,恶性型一腹膜黏液癌病2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38/51)、55%(28/51)和22%(11/51)。术后接受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再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21±4)个月和(10±6)个月,较未接受化疗患者的(19±7)个月和(7±4)个月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7,0.361,P〉0.05)。良性型一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中间型及恶性型一腹膜黏液癌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6、63、23个月。良性型一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患者与恶性型一腹膜黏液癌病患者肿瘤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15±5)个月和(7±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3,P〈0.05)。结论应该以积极态度实施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减瘤手术,复发患者合理适时选择二次或多次的减瘤手术,可以延长复发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