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β-hCG、P预测早期不明位置妊娠患者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提升诊断准确程度。方法:按照手术病理结果,采集2022年1月到2024年6月符合异位妊娠症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宫内妊娠者相同人数,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对于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联合检测约登指数为0.9,高于单一检测,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hCG、P预测联合检测,在发现早期不明位置妊娠患者异位妊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联合检测避免单纯检测敏感度不足、特异性不高的问题,充分发挥两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到2024年8月收治的Pilon骨折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手术部位、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感染,根据判断结果分为感染组(n=25例)与非感染组(n=57例)。查阅两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手术时间、严重软组织损伤、手术切口类型、慢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ASA分级及开放性骨折等,并完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借助R语言包绘制预测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列线图并构建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及ROC曲线等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82例Pilon骨折术患者,最终确定术后切口感染25例,感染率为3.49%。单因素结果表明及多因素结果表明,糖尿病、手术时间、严重软组织损伤、COPD、ASA分级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是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Pilon骨折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评分为35.5分,COPD为96.00分,应用免疫抑制剂为75分,严重软组织损伤为70分,ASA分级为60分,且开放性骨折为30分;ROC曲线结果表明,构建的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为0.724-0.894);霍斯莫-莱梅肖(H-L)拟合优度检验χ =1.459,P=0.691。结论: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占比较高,且受到糖尿病、严重软组织损伤、COPD、ASA分级、手术时间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能识别术后高危人群。
简介:目的探讨DWI预测及早期评估肝转移瘤全身系统性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肝转移瘤患者21例,于化疗前1周内、化疗开始后1~3周及结束后1周行DWI,测量80个肝内靶病灶的ADC值。根据化疗结束后靶病灶最大径的变化分为缓解组、进展组和稳定组,比较3组化疗前后ADC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分析二者与病灶最大径变化率的相关性。结果缓解组化疗前ADC值显著低于稳定组及进展组(P〈O.05),化疗后1~3周缓解组ADC值显著升高,ADC值变化率(33.17%)显著高于稳定组(7.31%)及进展组(-12.76%)。ADCi#与化疗结束后病灶最大径变化率呈正相关(r=0.589,P〈0.001),1~3周ADC值变化率与化疗结束后病灶最大径变化率呈负相关(r=0.736,P〈0.001)。结论利用DWI及ADC值可预测并早期评估全身系统性化疗对于肝转移瘤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GlasgowBlatchford评分(GBS)系统预测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分层的价值(UGIB).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回顾性分析,将2年内急诊科可疑UGIB患者纳入分析.患者根据GBS系统分为两类高风险(>2)和低风险(≤2).结果总共12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92例归类为“高风险(>2)”、28例为低风险(≤2);低风险组患者无需要紧急内镜下处理的病变,应用GBS量表进行敏感性检测.结论GBS量表可准确确定UGIB低风险患者,这类患者可在门诊进行择期上GI内镜检查.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决策;内镜;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75-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在预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后的临床价值,了解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掌握MRI定位急性脑梗死病死灶和检出面积的原理,对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探索MRI对急性脑梗死是否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从2017年6月到2017到12月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应用MRI确定病变部位,按病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两组各种亚型的分布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2例。两组患者中不同影像学亚型分布情况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前循环皮质梗死率17.8%,基底节梗死率40.4%,放射冠状动脉梗塞发生率为18.7%,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3.2%。进展性脑梗死组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率为0.50%,基底节梗死率17.2%,放射冠梗死率12.4%,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20.5%,两组的比值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于进展性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经常在前循环皮质区发生,梗死部位和脑梗死进展性和可塑性有密切的联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按照QRS时限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QRS时限≤100ms,观察组QRS时限>100ms。观察比较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价值非常显著,即能将患者的心脏功能有效反映出来,还能预测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休克、死亡等,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彩超对胎儿肾动脉血流指标进行检测以此对其在胎儿宫内的窘迫预测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方法选择50例在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做过彩超多普勒超声波胎儿检查的孕妇,并根据胎儿是不是出现宫内窘迫的情况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0例正常的孕妇胎儿没有出现宫内窘迫,实验组为30例孕妇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利用彩色多普勒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内足月孕妇肾动脉血流速度值、阻力指数、脐动脉血流速度值、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及搏动指数和新生儿Apgar评分等等,将其检测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做进一步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中没有出现宫内窘迫胎儿的脐动脉血流速度值、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肾动脉血流速度值等都比实验组中出现宫内窘迫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都要比实验组中出现宫内窘迫的胎儿要好。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利用彩超对胎儿肾动脉血流指标进行监测对及时了解胎儿宫内窘迫及其他情况有着非常好的临床价值,同时对于预测胎儿宫内窘迫也有着较高的价值,可以多推广应用在临床上。
简介:目的了解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下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转归,探讨CT检查预测局部并发症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间163例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及84例急性坏死性积聚(ANC)患者的病历资料。28例APFC和41例ANC分别进展为胰腺假性囊肿(PP)和包裹性坏死(WON);19例患者合并局部感染。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比较PP组与APFC吸收组、WON组与ANC吸收组、局部并发症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预测准确性。结果PP组与APFC吸收组间积液分布范围、计算机断层扫描下胰周炎症(EPI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WON组与ANC吸收组间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胰腺炎症部位、坏死累及胰腺、坏死面积、EPIC评分、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CTSI);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间的肾前筋膜增厚、胰腺或胰周坏死、EPIC评分、CTSI有明显差异。积液分布范围预测APFC不吸收的准确性最高,EPIC评分预测ANC不吸收及局部并发症感染的准确性最高。结论大多数APFC自行吸收,约半数ANC自行吸收,局部并发症感染率较低。多个CT指标可用于预测局部并发症的转归。应重视EPIC评分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165例早产儿分别于出生后24h、72h及7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7天内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者归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组(n=37),7天内自然关闭者为对照组(n=128)。对出生后24h首次超声检查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PDA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主动脉根部内径、分流束最细处动脉导管宽度、肺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最大分流速度、降主动脉与肺动脉压差(ΔPs)、卵圆孔分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首次超声心动图参数中,仅ΔPs与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相关(P=0.02)。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ΔPs与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检查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份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于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和病理学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最终来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以及B超检查的敏感度以及准确性。结果82例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5例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率为51.61%;B超检查共6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81.71%,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93.22%,阴性预测值为71%,病理学与B超诊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采取B超检查措施,能够获得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能够更是的识别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具备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预测脓毒症患者撤机时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有创机械通气严重脓毒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撤机要求,对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进行检查后依照规范撤机,根据实际情况,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分别为68例和32例,分析两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前,撤机成功组患者和失败组患者的PCT、CRP浓度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具有一定预测脓毒症患者撤机时机价值,PCT的最佳Youden指数低于CRP,CRP预测撤机时机的价值比PCT大.结论PCT、CRP均具有预测脓毒症患者撤机时机的价值,且CRP预测撤机时机的价值高于PCT.关键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脓毒症;撤机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68-01
简介:目的:阐明肝细胞DNA含量及组织细胞形态学在人体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筛选能预测诊断肝癌发生的指标并建立诊断方法。方法: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67例正常肝,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小结节肝硬变,大结节肝硬变,癌旁肝硬变和肝细胞癌分别作了13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和肝细胞DNA含量测定分析;应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分析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方程,编制计算机诊断软件。结果:从慢性肝炎,肝硬变,癌旁肝硬变到HCC,反映核大小的参数和核浆比逐渐增大,而反映细胞大小的参数则逐渐减小,呈规律性变化;肝细胞DNA含量测定发现肝炎病毒所致慢性肝炎及大结节肝硬变多倍体化受到明显抑制,小结节肝硬变肝细胞明显多倍体化,HCC均为异倍体型肿瘤;形态计量及DNA含量测定癌旁肝硬变的多种细胞参数介于其它类型肝硬变与HCC之间,与其它肝硬变组间有显著的差异。逐渐判别分析分别筛选了6项形态参数和5项肝细胞倍体指标建立了形态计量和细胞倍体判别函数方程。结论:从细胞定量的角度为人体HCC的肝炎-肝硬变-肝癌发生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对癌旁肝硬变的研究,提出了“癌前肝硬变”的概念;“癌前肝硬变”的临床发现和监测,对于早期肝癌的预测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