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破坏行为障碍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集的9~14岁破坏性行为障碍的青少年患者20例心理状态及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针对受损的社会功能,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家长的目标以及可用资源等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治疗痊愈4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结论明确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认知特点,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研究都认为治疗应该是一个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社区干预等的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早期预防并及时干预可以防止不良行为发展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青少年正畸患者初次印模时给予护理关怀对其焦虑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正畸治疗的98例青少年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关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发生率为65.8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1.6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部取模成功,对照组有46例患者取模成功,成功率为93.8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5%,显著高于对照组(83.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青少年正畸患者中应用护理关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患提高取模成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38例,发放调查问卷,评价患者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结果在自我效能方面,自我效能高水平患者4例,占10.5%,自我效能中水平患者27例,占71.1%,自我效能低水平患者7例,占18.4%,中等自我效能患者明显最多(P<0.05);在焦虑、抑郁方面,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41.7±8.5)、(50.3±9.4),明显高于我国正常水平(P<0.05);在相关性方面,功能性便秘患者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负相关(P<0.05)。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对此要有最够的重视,提高治疗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少年厌学情绪和行为形成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学校内存在有明显厌学情绪的40例中学生作为观察组,选取无厌学情绪的40例中学生作为对照组,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使用SDLRS(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问卷)以及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学生厌学情绪、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学生的各项消极学习因子分数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而积极学习因子如喜爱学习、有效学习以及主动学习等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学生中在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分数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同时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母亲拒绝否认、偏爱被试与消极学习呈现正相关(r=0.587,P<0.05),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关系和喜爱学习、有效学习以及主动学习呈现正相关(r=0.356,P<0.05)。结论存在厌学情绪、行为的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均较差,同时受到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密切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血清心肌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抑郁症影响冠心病可能存在的潜在机理和途径。方法通过收集某市人民医院2016年-2017年住院期间确诊的168例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心肌相关生化指标、以及收集PHQ-9抑郁量化评分表,根据PHQ-9抑郁量化评分将实验分为两组。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CK、CK-MB、LDH、HBDH、cTn-I水平与冠心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Cys-C以及AST水平水平显著高于冠心病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ST、Cys-C等生化指标可能作为抑郁症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为临床监控抑郁症冠心病患者病情提供判断依据。
简介:目的以138名汉族和127名纳西族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及其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①在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方面,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都是以学习压力为主,其它应激事件为辅,按应激强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在应封方式方面,都是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消极的应对方式为辅,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②在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等三种生活事件方面,纳西族中学生的应激水平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而在其它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均无显着的民族差异。③中学生的应激事件和应对方式总体上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受惩罚的应激强度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了求助的应对方式。④在所有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简介:本研究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用《社会支持量表》《正负生活事件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工作与社会适应、休闲活动、幸福感总分分别与正性事件总分呈正相关(P〈0.01);工作与社会适应和经济或身体变坏呈正相关(P〈0.05);家庭环境与正性事件总分呈正相关(P〈0.05);幸福感总分与负性事件总分呈负相关(P〈0.05);③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家庭环境、幸福感总分均与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社会领悟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恋爱与家庭外支持呈正相关(P〈0.05);工作与社会适应和家庭内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5);休闲活动与家庭内支持呈正相关(P〈0.05),与家庭外支持、社会领悟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④家庭外支持、正性事件总分、独生子女3个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其联合解释值为37.3%。本研究表明,可以从刺激增加正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和提供更多的家庭外支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积极干预。
简介:目的研究拉萨市汉族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现状。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拉萨市汉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相应的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最高,给这些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应激量也高于其它因子。学习压力因子给城区学生带来的影响显着地高于农牧区的学生。高二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它所有年级;高一学生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应激量低于其它年级,他们在总应激量上的得分也低于其它四个年级;普通师范学生受健康适应因子及丧失因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均高于其它年级,在总应激量上的得分也是这部分群体最高.结论学习压力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因子;各因子所带来的应激量和年级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