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制小儿输液约束单,改进传统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约束的对比效果观察。方法将600名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按照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采用自制输液约束单约束法和传统躯干四肢按压法进行效果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从89.3%提高到96.3%,家长的满意度从87%提高到98.6%,与对照组比较P<O.01。结论应用自制小儿输液约束单约束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约束方法,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及工作效率,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婴幼儿 头皮静脉输液 约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于我院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8例,采用排序抽签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给予试验组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治疗,给予对照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两三联治疗方式均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但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联合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三联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抗HIV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选取无偿献血者400例,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对这400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抗HIV检测,分别采取双抗原夹心ELISA法、金免疫层析试验以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并和确证HIV的确证金标准免疫印迹法做比较,对比3检测方法在抗HI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抗HIV的假阳性率为0.00%,金免疫层析试验检测抗HIV的假阳性率为1.00%,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IV的假阳性率为1.50%。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HIV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金免疫层析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抗HIV假阳性率(P<0.05)。结论双抗原夹心ELISA法、金免疫层析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3检测方法在抗HIV检测中应用,其中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的准确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意义重大,可推广。

  • 标签: 金免疫层析试验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双抗原夹心ELISA法 抗HIV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治疗儿童喉乳头状瘤的用药方案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将45名患儿随机分为麻疹疫苗组、α干扰素(α-IFN)组、5-氟尿嘧啶(5-Fu)等3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比较其成本-效果。结果3方案药品成本分别为44.0、171.4、16.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2.7、26.7%。在5-氟尿嘧啶方案的基础上,每再获1个单位效果,方案麻疹疫苗、α-干扰素等2组所需追加的成本分别为0.48、9.98元。结论麻疹疫苗方案为较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喉乳头状瘤 用药方案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不利因素及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通过100例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用对比方法,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00例患者经过正确地抢救治疗,优质完善地护理同时消除一切影响止血的因素。98%病人病情得到控制,2%病人病情恶化,大大地降低死亡率。结论两药物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 标签: 止血效果 因素 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两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89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4例,对照组95例。对照组睡前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每次75mg,每天1次,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每次50mg,每天1次。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试验改变情况,包括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时间、运动的持续时间以及ST段下移1mm所需的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时间、运动的持续时间以及ST段下移1mm所需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且观察组更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洗胃管置入和导丝引导下的洗胃管置入方式对农药中毒患者洗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农药中毒需洗胃治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口置入洗胃管。观察组采用自制导丝引导法置入洗胃管,对两组患者洗胃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洗胃时间为19.5±4.6min,较对照组22.8±3.9min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23.33%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传统洗胃管置入相比,自制导丝引导下的洗胃管置入方式可有效缩短洗胃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农药中毒 洗胃 胃管置入 导丝
  • 简介:摘要目的3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手术的方式,将其分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术)组40例,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Rutkow术)组35例,和开放式TEP组25例,对比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三方式对患者的手术、住院、恢复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没有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的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和手术后疼痛要低于其他两组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肿的情况要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各有利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两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2016年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07例,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TEP术式组55例和Lichtenstein术式组52例,分别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术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ichtenstein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术式均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各有优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不同消毒方法对留置针静脉输液并发局部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于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留置针静脉输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于留置针穿刺前利用0.2%安尔碘进行消毒,观察组于留置针穿刺前后均利用0.2%安尔碘进行消毒,比较两组并发局部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局部静脉炎的概率为3.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静脉输液患者而言,于留置针穿刺前后均利用0.2%安尔碘进行消毒可有效降低局部静脉炎的并发率,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 标签: 静脉输液 局部静脉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化学萃取方法处理兔胫神经,并移植于wistar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观察大鼠早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作为神经供体,切取双侧胫神经各3cm,经化学方法制成去细胞神经基膜管,其中15段用4500U/ml的NGF溶液4℃浸泡24小时;另15段置于无菌PBS缓冲液中4℃保存备用;选取witar大鼠45只,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实验组(A组)去细胞异神经基膜管复合NGF移植组、对照组Ⅰ(B组)去细胞异神经基膜管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分笼喂养,术后1个月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胫后肌群运动诱发电位,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刺激移植段近侧神经,均在大鼠胫后肌群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为平均为A组21.16±2.31m/s,B组为13.37±1.89m/s,C组为21.43±2.18m/s,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神经恢复效果优于B组。结论化学去细胞异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个月,复合NGF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运动传导功能恢复优于单纯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效果更加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 标签: 鼠坐骨神经 NGF 异种神经移植 神经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外科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采取这两不同治疗方案的病例,其中手术治疗(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为观察组,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侧肢体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及患侧肢体活动度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钢板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不同药物治疗单纯性牙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36例慢性单纯性牙龈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西吡氧铵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帕依固龈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一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等指标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西帕依固龈液治疗慢性单纯性牙龈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西帕依固龈液 西吡氧铵液 单纯性牙龈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用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弹道碎石术和钬激光碎石术对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 标签: 经输尿管镜碎石术 泌尿系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解剖使全口义齿和舌向集中(牙合)修复全口义齿槽嵴吸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一月在我院修复科室就诊的重度压槽嵴吸收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40人,分别采用解剖式牙合型和舌向集中式牙合型制作全口义齿,接着分3个月、6个月、12个月为一个测量周期,对患者填全口义齿的使用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同样的咀嚼时间里,舌向集中牙合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比解剖式全口义齿高(P<0.05),在满意度方面,前者也优于后者。结论舌向集中牙合式全口义齿在牙槽嵴重度吸收的牙列缺失患者的治疗方面效果更显著。

  • 标签: 全口义齿 舌向集中牙合 重度压槽嵴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对比两雾化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到2017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1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肺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吸入 慢性支气管炎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职业病体检门诊空气污染状况,探讨紫外线灯照射和空气消毒机两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对阳泉市疾控中心职业病体检门诊2个诊室分别用两种方法消毒,并进行空气样品采集,培养对比空气微生物的数量后分析。结果紫外线照射消毒和空气消毒机消毒均能达到职业病体检门诊要求的Ⅳ类环境空气消毒指标,但是空气消毒机效果明显好于紫外线照射消毒。结论对于本地煤矽肺和结核职业病多发的情况,选用能保证空气质量持续稳定的空气消毒机更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职业病体检者的健康。

  • 标签: 职业病体检 空气消毒 紫外线 空气消毒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跟骨骨折切口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5月,80例(单侧)跟骨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两不同缝合方式切口愈合情况,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改良横褥式间断缝合,B组采用常规间断外翻缝合方式自中间向两端缝合。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在切口的愈合率方面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间断横褥式缝合可提高跟骨骨折切口的愈合率,降低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率。

  • 标签: 跟骨 骨折 顺序 并发症 切口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减少新生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方法,增加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上肢血管行PICC置管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测量定位,观察组除在术前采取标准测量定位外,在术中再次测量定位,观察两组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对照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76例,过深8例,过浅13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腋静脉分支1例,观察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91例,过深5例,过浅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两组比较,尖端位置标准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导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在行PICC穿刺置管时,在术中再次测量定位可以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且延长保留时间,减少患儿的穿刺,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PICC 测量定位 导管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