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6个月的HBV-DNA转阴率、抗病毒治疗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情况及对医护人员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等。结果经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HBV-DNA转阴率、乙肝及抗病毒治疗知识掌握情况、用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5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被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9例接受ETV抗病毒治疗,B组28例接受ADV+LAM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及Child-Paugh评分。结果54例患者按要求完成治疗,其中A组1例,B组2例未完成治疗而列为失败。治疗结束后2组在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Child-Paugh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B组,但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TV与LAM+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均能明显改善肝功能,不同程度地逆转肝硬化,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ALT以及AST指标变化的改善程度都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发生任何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整体的治疗效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结论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实施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抑制了乙肝病毒的复制,而且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少,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避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有效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11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全面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内瘘失功率1.82%,护理满意度98.18%,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内瘘失功率16.36%,及护理满意度76.36%;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舒适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内瘘失功发生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采取针对性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瘘患者80例,按照其自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患者传统护理的基础之上再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几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情况。结果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几率为12.5%,而观察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几率为2.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55%;观察组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诱发因素较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进行治疗,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几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恩替卡韦(ETV)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42例,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ETV组患者HBVDNA水平显著下降,HBV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12周、24周、48周时依次为(59.4%、31.0%、0.0%;84.4%、66.7%、0.0%;87.5%、6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ETV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47.6%,23.8%;52.4%,38.1%)与对照组(0.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ETV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利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急性失代偿期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急性失代偿期患者58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4h内的尿量进行分组,尿量≥2400ml者为强化利尿组,尿量<2400ml者为非强化利尿组,根据两组患者的症状,采用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呋塞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强化利尿组患者死亡1例,死亡率为3.23%,非强化利尿组患者死亡3例,死亡率为11.11%,强化利尿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强化利尿组,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强化利尿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2.3±3.5)d,非强化利尿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6.7±4.7)d,强化利尿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于非强化利尿组,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强化利尿组均优于非强化利尿组,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急性失代偿期的患者采用强化利尿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明显的缩短住院天数和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西药处方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相应应对对策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4月~12月西药处方10000份,统计10000份西药处方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以选药不合理、药物配伍禁忌、药物用法、用量或疗程不合理、重复用药、处方书写不规范等作为观察指标,其中联合用药的不合理性包括联合用药后产生副作用或者导致药效降低。结果统计结果表明,10000份处方中不合理处方共计532份,占统计总量的5.32%,主要问题包括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用法、用量或疗程不合理、重复用药、处方书写不规范等。结论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用法、用量或疗程不合理、重复用药是我国西药处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体探讨,制定相应的应对对策对于降低西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发生原因。方法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自愿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患者,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纳入病例数为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82例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对本组患者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分析出现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本组8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4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准确率均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血液分析仪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仍会导致误诊、漏诊,影响患者诊断及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可联合显微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提升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托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托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RCT,合计1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托格列净组与对照组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托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使用时应注意防止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和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治疗以控制血糖,观察组再此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30mg/d)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BG和HbA1c分别为9.0±2.9和8.6±2.8,治疗后为6.7±1.4和7.8±2.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FBG和HbA1c分别为9.2±3.0和8.5±3.1,治疗后为6.2±1.5和7.4±2.7,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大,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