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结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病房于2011年06月-2013年06月收治的60例患者的尿液样本,分别进行UF-100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法进行检测,记录并对比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结果尿液中的白、红细胞、管型通过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白细胞检测符合率88.23%,假阳性率为11.33%;红细胞检测符合率为78.95%,假阳性率为21.05%;管型检测符合率为86.67%,假阳性率为13.33%。结论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中有形成分快速简便,适合大批量标本的分析,而对于存在异常的检测结果仍需要进行显微镜镜检,避免出现误诊。两种检测方法联用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模式互动延续护理在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术后居家期的应用与干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定在2022年01-2023年04月,选取此时段我院接收的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62例进行分析。遵循掷骰子法均匀分组,31例/组。传统组:予以传统延续护理,实践组:予以多模式互动延续护理。评析、处理二组护理效果。结果:相较于传统组而言,护理后实践组的髋关节功能、自护能力及依从性评分均更高,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将多模式互动延续护理运用到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中,可以使髋关节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还可增强自护能力,减少不良事件,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肿瘤患者长期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与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 对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肿瘤患者长期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查找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我院2022年3月~2023年2月收住的肿瘤行长期PICC置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抽取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预见性护理管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通过对42例发生血栓的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发现,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包括,年龄、慢性疾病史、置管时间长、抗凝药物的应用等;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肿瘤患者长期 PICC 置管后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长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分析,并予以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的制定。方法:以分组对比研究形式,将在本院接受长期PICC 置管肿瘤化疗出现静脉血栓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设置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本院接受长期PICC 置管肿瘤化疗未发生静脉血栓的70例临床患者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对影响肿瘤患者长期 PICC 置管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通过对病例资料做单因素与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明确。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糖尿病、持续置管时间、穿刺血管、促血小板药物、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结果表明,年龄=60 岁、有糖尿病、持续置管时间=14 d、穿刺血管为头静脉、使用促血小板药物、未预防性使 用抗凝药物是肿瘤患者长期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对长期接受 PICC 置管行肿瘤化疗药物治疗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进行了明确,并以此为依据进了预防性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制定,为长期接受 PICC 置管行肿瘤化疗药物治疗患者降低静脉血栓风险发生,促进患者化疗治疗的安全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 40例作为该次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 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结果: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观察组出现 1例,发生率 5%,对照组出现 4例,发生率 20.0%,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低。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为( 13.2±2.4) d,对照组为( 20.4±3.4) d,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较短。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结论: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即可显著减少其发生率,还可缩短其住院时间,促进其术后康复,并能提升其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影响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子宫切口愈合良好)和病例组(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96例产妇剖宫产术后53例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年龄、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子宫位置、手术时机、切口距离宫颈口距离及产后感染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子宫位置、切口距离宫颈口距离及产后感染均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次数超过2次、胎膜早破、子宫后位、切口距宫口过近、产后感染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子宫切口憩室的出现,应引起临床的高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研究了解其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至关重要。对群体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评估不同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对降低患者DVT发病风险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早期行走,定期更换药物预防,定期监测血液活性,及时调整抗凝治疗以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等全方位预防措施,能显著降低骨科患者DVT的发生率。此外,对于高风险患者,采取个体化的预防护理策略更为重要,以减少DVT对患者的严重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干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院内收治52例孤独症儿童,2021年10月-2022年12月,随机电脑筛选下,对照组26例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26例采取行为分析法干预,对两组干预效果对比与分析。结果:对比干预前两组ATE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ATEC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干预前两组AB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ABC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孤独症儿童采取行为分析法干预,可有效促进儿童症状改善,调节其社会交往能力,临床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