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外科学PBL课程思政教学期间融合医学人文的优势,并对教学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研究所选人员为河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开展时间定于2021年10月-2022年9月,随机选取本专业医学生40名,纳入研究组,对其展开融入医学人文思政元素的 PBL 教学;选取2021年3月-2021年9月既往以传统PBL模式开展课程教学的40名医学生,纳入对照组。研究重点是对入选医学生经两种教学模式教学后综合效果的统计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学习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教学评价。结果:相较于传统PBL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组医学生,融入医学人文的外科PBL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组医学生所得成绩更高,且组间相关指标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t=8.086、9.617;P<0.05);对所接受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且组间相关指标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x2=5.541;P<0.05);对所接受教学模式的评价更高,且各项评价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t=4.969、22.335、19.168、12.668、9.595、6.957、9.386;P<0.05)。结论:于外科学PBL课程思政教学期间融合医学人文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也能够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符合当前医学生学习需求,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引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5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对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回输血、手术成功率、结核复发情况、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ODI及Cobb角,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实验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28±2.56)小时,住院时间为(16.5±2.9)天,术中出血量为(682.4±92.5)毫升,自体回输血(504.9±89.3)毫升;所选患者手术均取得了预期效果,手术成功率为100.00%;在术后一年随访中,所选患者均无结核复发的情况,结核复发率为0.00%;手术前后所选患者VAS疼痛评分、ODI及脊柱Cobb角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结论: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眼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循证护理融合C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到2022年2月在我院眼科实习的毕业学年护生展开研究,将其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传统教学法、循证护理融合CBL教学法,就两组护理考核成绩和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融合CBL教学法应用于眼科护理教学中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不但能提高护生的护理知识、技能,还能培养其综合能力,为临床输送更为优秀的护理人才。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如决策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此背景下,将管理科学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探索高效、科学的高校管理策略,成为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信息化不仅提供了数据处理和资源共享的便利,而且还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高校内部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并非没有挑战,如何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高校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管理科学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策略,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脊柱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传统的脊柱骨折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等,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逐渐成为脊柱骨折治疗的优选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对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具体步骤如下:取俯卧位,取背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相邻椎体,剥离椎旁肌,用咬骨钳切除伤椎椎板、横突和椎弓根,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将切除的椎板修整后回植,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具体步骤如下:取仰卧位,,取胸骨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相邻椎体,剥离椎旁肌,用咬骨钳切除伤椎椎体行椎体切除,然后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将切除的椎体修整后回植,逐层缝合切口。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脊柱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表现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脊柱疼痛程度减轻,脊柱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脊柱影像学改变明显,骨折椎体愈合良好,内固定物无松动、脱落,未发生断钉、断棒现象。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具有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好、影像学改变小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然而,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简介:摘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区域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所辐射辖区来讲,它兼顾了预防和医疗两大功能版块,功能执行的有效性对于医疗机构系统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相比高等级医院,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能拥有的资源条件本不多,普遍存在的岗位设立不完善、人员配置不齐等原因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能力不强,无法完成多种情况复杂、病情较重的疾病预防和基础兼顾治疗。因此,只有遵从医防融合新模式背景下构建科学的执行策略,将科学“设防”管理贯穿到医院基础工作中,保证管理合理化,调动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病患可以接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才能达到基层建设标准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国基层医院中管理人员和工作者皆要解决的问题。
简介:摘要:本次基于后疫情时代对“体医融合”背景下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在落实“体医融合”战略的同时优化升级我国医疗与健康产业结构,进一步整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融合二者,形成兼顾二者功能的全新模式,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本文简要阐述了后疫情时代之下“体医融合”背景,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体医融合”及其分类;基于当前“体医融合”背景下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展成果,对后疫情时代“体医融合”背景下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探究。
简介:【摘要】十四五规划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而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以及当前疫情的防控形势,使得“医防融合”医学模式得到了极高关注,“医防融合”医学模式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因而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现象。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交叉融合不深、范围不广。本文通过课程建设、案例库建设以及全科医学带教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医防融合”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实践、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融合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功能改变的价值性。方法:将我院在2020年8月-2023年7月接收8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疑似患者均接受同机负荷心肌灌注、冠状动脉CT成像及同机负荷心肌灌注融合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以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价疗效。结果:融合检查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同机负荷心肌灌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P<0.05。结论:融合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功能改变的价值性显著。因此,在进行冠状动脉病变功能评价时,可及时将融合影像技术高效运用其中,促使诊断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