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运用2004—2016年体育制造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国民经济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探讨体育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国民经济的规模动态关系。结果显示:(1)体育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国民经济的规模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相互间有着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从短期来看,体育制造业规模增长除受到上一年度自身发展的影响外,还受到上一年度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3)体育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国民经济的规模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是推进体育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4)在受冲击的情况下,体育制造业与第三产业规模间的相互影响力度大于体育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相互间的影响程度;(5)体育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规模增长以自身驱动为主,而第三产业规模增长受体育制造业的影响明显大于自身,但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对体育制造业的影响存在着滞后效应。基于上述,从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体育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规模协同增长以及提升体育制造业规模的建议。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体育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及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土洋思想”交锋,伴以西方社会思潮而至的西方体育,在传播的同时亦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人体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时期,强兵、御侮和强种、强国的思潮,促使国人开始探讨体育救国之路;在军国民体育思潮的熏陶下,体育救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而在民主与科学思潮激荡下蜂拥而至的实用主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潮、国粹主义体育与民族体育思潮,则使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使人们从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角度开始走向体育的真义与本质。这是中国体育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国人体育观变迁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简介:本研究对山西省高校近五届共71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经营场所。受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山西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充分培育起来。建议山西省要适度控制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增长速度和招生规模;高校要及时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此外,政府决策部门也要考虑全民健身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街道、社区增设体育专职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