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公益项目是慈善组织使用捐赠的主要体现,那么捐赠者是否会根据慈善组织的公益项目特征来制定捐赠决策?基于此,文章基于理性选择理论,从公益项目视角出发考察公益项目特征对捐赠决策的影响效应,以2011-2014年基金会为样本,使用济贫程度、社会福利程度以及捐赠者自身社会价值来衡量公益项目特征,结果发现:(1)捐赠者的慈善捐赠主要关注增大济贫程度、社会福利程度和提升自身社会价值,而且在这三个影响指标中,捐赠者对慈善组织济贫程度的关注程度更强。(2)将捐赠者分为个人捐赠者和机构捐赠者之后,虽然个人和机构捐赠者均较为注重济贫程度,但是个人捐赠者比较注重社会福利程度,而机构捐赠者比较注重自身社会价值的提升。(3)进一步将基金会分为全国性基金会和地方性基金会,全国性基金会中个人捐赠者注重提升自我社会价值,而机构捐赠者注重社会福利程度;地方性基金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捐赠者都比较注重济贫程度,但是个人捐赠者更倾向于基金会带来更多社会福利,而机构捐赠者更倾向于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简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立足当前国内发展实际,切合民众利益期盼,回应社会实践重大制度创新要求的具有政治前瞻性的国家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因推进时间不长,制度在实践运用中暴露出了法律价位不高、评估主体不独立、评估程序标准欠规范统一、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评估结果运用不充分、事后责任追究不落实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快立法,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法律价位,理顺领导管理体制,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评估主体的独立性,规范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标准,深化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面,强化事后跟踪督导,严格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逐步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机制。
简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正在解构.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绿色管理行为实质上是市场机制下企业的自组织行为。基于此,本文剥离了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市场和企业互动关系的视角,从市场导向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绿色管理行为三个角度,构建了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形成路径模型。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302家企业的实证数据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并提出了相应的公共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市场导向因素与企业绿色管理行为间并无直接关系,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绿色管理行为产生影响;(2)市场导向因素和企业内部各因素之间均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而明晰了市场导向下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形成机理。
简介: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社会财富等由实体经济创造和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好实体经济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影响有效产品供给、削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社会财富供需与社会收入分配失衡、误导和扭曲人民劳动生产观等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必然结果和由此造成人生存发展保障不足的具体呈现。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路径是与多重发展战略相融合发展实体经济,以扩大就业为核心增强对人生存发展的保障;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提高社会产品供给质量;完善实体经济产业薪酬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
简介:20世纪最后30年,一股政治变革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向民主的转型成为许多政权在本世纪末首当其冲的任务。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把70年代以来的当代政治转型称为“民主的第三次浪潮”。当代全球性政治转型的现实吸引了广大政治发展学者的密切关注。50、60年代流行一时的传统政治发展理论,因其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严重的意识形态倾向和狭隘的经验研究方法等诸多的局限性,已经不足以解释当前国际社会政治转型的动力、进程和前景。于是,一批学者试图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对转型国家和地区向民主化过渡的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以探寻当代政治转型的某些基本规律和一般逻辑。其中,近年来各国和地区政治转型
简介:针对国有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选择多因素影响研究的缺乏,本文基于多家中国国有集团母子公司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在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与情景化特征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因素组合对管控模式选择的内在影响。结果表明:(1)母公司管控能力、子公司战略地位及子公司管理成熟度是影响中国国有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2)模式选择是母公司对管控重要性、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综合考量,体现为“价值一能力一需求”的多因素影响决策过程;(3)历史因素是关键因素形成与差异化分布的前因条件,而制度因素则对模式选择过程起着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并发展了国有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理论,能够为处于转型期、面临“子强母弱”等特殊问题的国有集团提供模式选择的理论指导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