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50.5岁;骨不连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血管丰富型9例,缺血型23例。所有患者均不取原髓内钉、采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临床及影像学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32/32);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6.9%(31/32)。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良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将入院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将入院编号为偶数者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手术资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76.00%,19/25),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4/25)低于对照组(24.00%,6/25),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更能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LOC)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患者卵巢储备功能(O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妇产医院接受LOC的159例中、重度OE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采取的止血方式,将其分为电凝组(n=74,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和缝合组(n=85,采用缝合止血)。对2组患者术前双侧卵巢囊肿直径及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以及术后1年双侧卵巢直径及血清AMH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北京妇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6-KY-044-01)。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OEC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修正的美国生育学会(r-AF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OEC患者LOC术前及术后1年血清AMH水平比较,以及术前双侧卵巢囊肿直径及术后1年双侧卵巢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OEC患者LOC术后1年的OR影响无明显差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1 000 000肾上腺素联合0.075%罗哌卡因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技术在腕管综合征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成两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和肾上腺素+罗哌卡因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组(B组),记录出血量、切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指标,并进行结果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两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组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A组优10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8.13%;B组优12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为81.2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1 000 000肾上腺素联合0.075%罗哌卡因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技术运用于腕管综合征手术,应用了清晰的无血手术视野,麻醉效果稳定,镇痛效果良好,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止血带并发症,安全、经济,较传统麻醉方式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析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患者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纱条宫腔填塞法、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成功率93.75%高于对照组68.75%,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宫背带式缝合术可以提高止血效果,且并发症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依据2019 AOSpine-Spine Trauma Classification System分型标准,33例A3型、伤椎节段后凸角度>20°、ASIA分级E级的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复位固定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手术均采用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固定复位技术,采用3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及伤椎邻近上、下位椎体并对伤椎进行复位,术中均未进行植骨融合。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中柱高度、伤椎骨块侵入面积、伤椎椎管侵占率,以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节段后凸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共置入198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评估置钉准确率为98.8%。手术时间为(89.8±20.4)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3.7)ml。中柱高度由术前(17.32±2.02)mm改善至术后(21.41±3.68)mm;伤椎骨块侵入面积由术前的(101.3±21.67)mm2改善至术后(68.5±18.2)mm2。伤椎椎管侵占率由术前的47.66%±19.83%改善至术后19.61%±5.75%。伤椎节段后凸角由术前的26.33°±5.68°改善至术后的3.13°±1.25°,末次随访时为3.49°±1.89°。VAS评分由术前(6.42±1.25)分改善至术后(1.85±0.71)分,末次随访时为(1.69±1.21)分。ODI由术前43.03%±3.46%改善至术后21.88%±4.22%,末次随访时为6.33%±2.31%。各观察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复位固定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复位侵入椎管的骨块及伤椎节段后凸角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手术切口采用无菌手术膜预真空脐部加压包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太和县人民医院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患者43例,年龄17~43岁。根据患者术后切口处理方式分为两组,脐部切口采用预真空加压包扎者22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无菌敷贴包扎者21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分别于术后1、12、24 h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根据切口敷料浸血面积评估切口渗血程度,以及患者术后1周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有无脐疝、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孕次、产次、停经时间、腹腔积血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12、24 h疼痛NRS评分分别为(5.4±1.0)、(3.9±1.2)、(2.1±0.9)分,低于对照组的(6.9±1.2)、(5.2±1.4)、(3.6±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41、3.262、5.162,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11.0±4.5)h,早于对照组的(15.1±5.0)h;术后24 h切口渗血程度轻于对照组;术后1周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2、H=2.671、H=6.354, P值均<0.01)。术后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 d~6个月,平均(108±14)d。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脐疝、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术毕采用无菌手术膜预真空脐部加压包扎,可以缓解术后疼痛,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股骨颈瘤样病变在进行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PHP)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Erol分型为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45例患儿的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14岁;单纯性骨囊肿27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5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17例。无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LCP-PHP预防固定组(A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B组)。伴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复位LCP-PHP固定组(C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D组)。比较A组与B组患儿术后颈干角丢失、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骨骼肌肉肿瘤学会(MSTS)功能评分。分别比较C组、D组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变化。结果4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6年。A组术后颈干角丢失(0.50±0.45)°,B组术后颈干角丢失(2.2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P<0.05);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MS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67±4.53)°,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3.00±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36±7.82)°,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0.6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Erol 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过程中,应用LCP-PHP固定能有效维持颈干角,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特罗定联合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并白天尿失禁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伴白天尿失禁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儿5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尿动力学检查,并排除了神经源性膀胱、脊髓外伤等因素所致尿失禁。28例患儿接受托特罗定+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27例患儿接受托特罗定治疗,服药疗程依患儿临床症状有无消失来定。治疗开始后根据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分为完全改善、明显改善和未改善或改善极少,完全改善和明显改善定义为有效,未改善或改善极少定义为无效。同时观察有无口干、脸红、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托特罗定+醋酸去氨加压素组完全改善15例(53.6%,15/28例),明显改善11例(39.3%,11/28例),未改善或改善极少2例(7.1%,2/28例),有效率为92.9%(26/28例);托特罗定组中完全改善9例(33.3%,9/27例),明显改善11例(40.7%,11/27例),未改善或改善极少7例(25.9%,7/27例),有效率为74.1%(20/27例),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P<0.05)。托特罗定+醋酸去氨加压素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21.4%,6/28例),托特罗定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18.5%,5/27例),2组不良事件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05)。结论托特罗定联合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并白天尿失禁患儿,能显著改善症状及尿失禁事件,并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疗效优于托特罗定单药治疗,推荐作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并白天尿失禁患儿的一种新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铥激光止血联合高压氧治疗放射性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10例因肉眼血尿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放射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7~81岁,平均69.4岁;初始血红蛋白水平58~123 g/L,平均91.4 g/L;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3~13分,平均7.8分。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铥激光止血联合高压氧治疗,治疗结束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包括评估肉眼血尿及OABSS评分、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及尿常规镜下红细胞数;6、12个月时分别进行膀胱镜检查,判定联合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围手术期未发生3~4级并发症,高压氧治疗期间亦未见严重气压伤、氧中毒及减压病等并发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OABSS评分显著降低,其中1、3个月时血红蛋白升高较前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OABSS评分较前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个月时,膀胱镜检查显示6名患者治愈,3名患者症状缓解;1名治疗前严重血尿患者肉眼血尿仍反复发作;联合治疗总体有效率90%。结论经尿道膀胱铥激光止血联合高压氧治疗放射性出血性膀胱炎有效率高,患者肉眼血尿及尿路刺激症状显著改善,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NE)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96例脓毒性休克伴肝功能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NE(对照组)和NE+TP(试验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48 h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水平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及严重不良反应。结果经积极抗休克治疗24、48 h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心率和血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MA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均P<0.01);与相同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24、48 h后的ALT、AST、TBIL、血乳酸水平及治疗48 h后的心率下降更明显(均P<0.05),试验组治疗48 h后MAP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的心率、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指端缺血坏死、心肌梗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治疗脓毒性休克时在充分液体复苏基础上予以小剂量TP联合NE持续静脉泵入,可对肝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稳定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心率和血乳酸,改善肝脏灌注,从而保护肝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胸加压带对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止血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甲状腺癌术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8例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宽胶布固定止血,试验组术后采用改良式颈胸加压带止血。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埃德蒙症状评估量表(ESAS)和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2组患者身体症状和舒适度。结果2组术前1 d ESAS、GC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试验组ESAS中幸福感得分中位数为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919,P<0.01);术后3 d,试验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环境维度及GCQ总分分别为(10.73 ± 2.35)、(24.41 ± 4.99)、(23.09 ± 2.11)、(20.17 ± 2.32)、(78.41 ± 6.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 ± 2.23)、(22.42 ± 4.79)、(21.22 ± 2.73)、(19.20 ± 2.97)、(71.25 ± 6.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8~6.031,P<0.05或0.01);试验组术后接触性皮炎、压力性紫癜、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0、3.1%(2/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4/64)、12.5%(8/64)、7.8%(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29、3.095、5.203,P<0.05)。结论改良式颈胸加压带可减轻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症状,降低皮肤损伤发生风险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胸加压带对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止血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甲状腺癌术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8例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宽胶布固定止血,试验组术后采用改良式颈胸加压带止血。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埃德蒙症状评估量表(ESAS)和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2组患者身体症状和舒适度。结果2组术前1 d ESAS、GC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试验组ESAS中幸福感得分中位数为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919,P<0.01);术后3 d,试验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环境维度及GCQ总分分别为(10.73 ± 2.35)、(24.41 ± 4.99)、(23.09 ± 2.11)、(20.17 ± 2.32)、(78.41 ± 6.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 ± 2.23)、(22.42 ± 4.79)、(21.22 ± 2.73)、(19.20 ± 2.97)、(71.25 ± 6.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8~6.031,P<0.05或0.01);试验组术后接触性皮炎、压力性紫癜、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0、3.1%(2/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4/64)、12.5%(8/64)、7.8%(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29、3.095、5.203,P<0.05)。结论改良式颈胸加压带可减轻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症状,降低皮肤损伤发生风险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DRF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清bFGF、BMP-2水平,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37 ± 3.13)d比(14.62 ± 3.38)d、(12.39 ± 2.97)d比(17.14 ± 4.02)d、(19.15 ± 2.35)d比(24.36 ± 3.27)d、(68.21 ± 7.12)d比(80.07 ± 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清bFGF、BMP-2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356.27 ± 46.29)μg/L比(236.51 ± 37.42)μg/L、(614.28 ± 61.47)μg/L比(487.39 ± 48.24)μg/L;术后2周:(502.07 ± 113.21)μg/L比(381.59 ± 82.75)μg/L、(910.77 ± 97.20)μg/L比(731.35 ± 92.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9.5%(34/38)比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DRF患者,可提高血清bFGF、BMP-2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加压冰敷袋在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术后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两组护理前后HSS评分、关节肿胀、疼痛情况、恢复时间及状况和满意度开展调查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肌肉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屈曲畸形评分、稳定性评分、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SS各项评分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呈现显著好转趋势。护理后实验组肌肉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屈曲畸形评分、稳定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恢复到45°时间、3 d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改良式加压冰敷袋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护理措施,术后疗效更加优异,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并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DRF)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DRF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关节镜下LCP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清bFGF、BMP-2水平,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研究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37 ± 3.13)d比(14.62 ± 3.38)d、(12.39 ± 2.97)d比(17.14 ± 4.02)d、(19.15 ± 2.35)d比(24.36 ± 3.27)d、(68.21 ± 7.12)d比(80.07 ± 8.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周血清bFGF、BMP-2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356.27 ± 46.29)μg/L比(236.51 ± 37.42)μg/L、(614.28 ± 61.47)μg/L比(487.39 ± 48.24)μg/L;术后2周:(502.07 ± 113.21)μg/L比(381.59 ± 82.75)μg/L、(910.77 ± 97.20)μg/L比(731.35 ± 92.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9.5%(34/38)比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LCP内固定联合逐瘀通络法治疗DRF患者,可提高血清bFGF、BMP-2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与钛板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活动度及应力的影响。方法有偿募集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排除颈椎畸形、骨折、感染等疾病后,行C3~C7薄层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生理状态下的完整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将C5-6椎间盘切除后置入椎间融合器,前方应用钛板或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辅助固定,从而建立钛板固定和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的三椎有限元模型。将三种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6.0,加载垂直向下的轴向73.6 N载荷模拟头重及1. 0 N·m的扭矩模拟颈椎前屈、背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运动,比较完整模型、钛板固定与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活动度和应力变化。结果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六种工况下的椎间盘活动度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相似,证明模型有效。在相邻C4,5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六种工况活动度分别为:完整模型3.9°、4.2°、3.7°、3.7°、2.2°和2.2°,钛板固定4.6°、4.7°、4.3°、4.4°、3.3°和3.1°,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4.4°、4.3°、4.0°、4.2°、2.8°和2.7°;不同工况下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别为:完整模型1.81、1.60、3.99、2.06、3.63和3.41 MPa,钛板固定1.86、1.67、4.21、2.16、3.82和3.63 MPa,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1.84、1.64、4.17、2.14、3.78和3.58 MPa。在相邻C6,7节段六种工况活动度分别为:完整模型3.1°、3.2°、2.5°、2.5°、1.2°和1.3°,钛板固定4.2°、3.7°、3.4°、3.0°、2.1°和2.2°,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3.5°、3.3°、2.5°、2.7°、1.8°和1.9°;不同工况下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别为:完整模型0.45、0.66、1.12、0.85、0.84和0.82 MPa,钛板固定0.62、0.93、1.55、1.24、1.44和1.27 MPa,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0.61、0.92、1.54、1.22、1.07和1.24 MPa。钛板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各个方向活动度及椎间盘压力均高于记忆加压固定器固定。结论颈椎前路记忆加压固定器较钛板固定对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活动度及应力影响较小,一定程度上可减缓相邻节段退变的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可降解止血粉应用于鼻内镜手术的有效性及舒适度。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慢性鼻窦炎患者21例,患者均为双侧病变,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采用同一患者左右侧鼻腔随机对照试验,若试验侧鼻腔应用可降解止血粉,则对照侧鼻腔应用可降解止血绵。患者术前CT平均评分为6.25分。术后第1、7、14、30天完成左右侧鼻腔鼻出血以及鼻塞、流涕、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鼻内镜评分。应用SPSS 22和Graphpad prism 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试验侧和对照侧之间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在术后第1、7、14、30天,止血粉侧和对照侧鼻腔的出血评分、鼻部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41、0.552、0.631、0.158,P值均>0.05;t值分别为0.944、1.471、1.612、2.251,P值均>0.05);各鼻部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7、14天,止血粉侧的材料降解评分分别为(1.33±0.21)、(0.38±0.18)、0分;低于对照侧的(2.00±0.00)、(1.95±0.22)、(1.80±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第1、7、14和30天,患者止血粉侧鼻腔的鼻内镜评分(水肿、结痂、分泌物、瘢痕、息肉)均低于对照侧(t= 3.07、7.00、6.41、2.69,P值均<0.05)。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内镜鼻窦手术后,止血粉与可降解止血绵的止血效果相当。术后14 d止血粉降解和清除程度优于可降解止血绵,对黏膜伤口愈合没有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止血联合抗幽门螺旋杆菌(Hp)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04例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2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抗Hp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内镜下止血治疗。比较两组围治疗期指标、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和核因子-κB(NF-κB)]与血清胃肠功能指标(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Hp根除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IL-6、TNF-α、NF-κB、生长抑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而胃泌素、胃动素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834,P>0.05)。结论内镜下止血联合抗Hp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可尽早成功止血,并降低再出血率,提高临床疗效,为四联疗法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炎性因子水平的降低及胃肠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