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加压止血弹力绷带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二病区收治的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采用新型加压止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处的并发症发生率、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撤除绷带所用的时间、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撤除绷带所用的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新型加压止血弹力绷带的效果优于常规医用弹力绷带,在保证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前提下,减少了医疗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和撤除绷带所用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羧化多糖可吸收止血纱(其编号为NWL-K)对兔肝、脾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60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只,分别建立肝和脾创面出血模型;两组模型再根据使用止血材料的品种,分成普通纱布组、速即纱组和NWL-K组,每组10只。采用造模出血量和切除肝组织重量评估模型稳定性。脾脏出血模型按压3 min后每隔(30±5)s以及肝脏出血模型按压30 s后每隔(20±5)s分析各组止血时间和止血评分,观察创口与纱布的黏合情况。结果各肝脏、脾模型组造模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时肝脏组织切除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模型造模稳定,对之后的止血实验不产生影响。在脾脏创面出血模型止血时间上,NWL-K组[210(180,248)s]、速即纱组[255(233,300)s]分别与普通纱布组[465(383,66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WL-K组相较于速即纱组止血时间更短(P<0.05)。在肝脏创面出血模型止血时间上,NWL-K组[70(70,95)s]、速即纱组[90(85,110)s]分别与普通纱布组[250(225,29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模型各观察时间点速即纱组、NWL-K组止血评分下降快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 s时NWL-K组和速即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模型50,70,90 s时速即纱组、NWL-K组止血评分下降快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110,130 s时普通纱布组与NWL-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WL-K吸水性和周围组织黏合性均优于普通纱布和速即纱。结论对于肝、脾出血创面,与其他类型纱布比较,应用NWL-K能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NWL-K吸水性强,与创口黏合稳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止血及注射止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依据止血方案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钛夹止血,对照组给予内镜下注射止血。回顾性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及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即时止血率(100.00%,60/60)高于对照组(90.00%,54/60),观察组72 h再出血率(3.33%,2/60)低于对照组(16.67%,10/60),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相应值高于对照组(t=4.493、4.234,P=0.001、0.001)。观察组输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4.092、3.476、2.705,P<0.05)。观察组术后风险程度低于对照组(Z=3.387,P=0.001)。结论相较于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钛夹可即时止血,且72 h再出血率、术后风险程度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普通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43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1例;年龄13~17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9例(使用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和对照组34例(使用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最大弯曲度、Böstman评分及复课人数,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Böstman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试验组的膝关节最大活动度[90.0°(85.0°, 102.5°)]、Böstman评分[21.0 (18.5, 21.0)分]和复课人数(7例)均优于对照组[22.5°(15.0°, 30.0°)、11.0 (10.0, 13.0)分、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7±0.5)个月vs. (2.8±0.5)个月)、Böstman评分[30.0 (30.0, 30.0)分vs. 30.0 (30.0, 30.0)分]及并发症发生患者数(1例vs. 2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空心螺钉或结合1/3管型钢板固定技术,钩状薄钢板加压技术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效果更好,允许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可缩短患者术后制动的时间,使青少年患者获得更好的早期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人体股骨标本分析加压自断螺栓(SCB)联合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24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保留股骨骨性部分,建立标准的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模型(AO 33-C1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12例(使用1枚SCB联合10枚锁定螺钉双侧LCP固定),对照组12例(使用12枚锁定螺钉双侧LCP固定)。每组模型各自完成垂直压载试验(记录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和水平扭转试验(计算系统扭转刚度)。在生物力学机器加载压力负荷为0~1 000 N下,观察两组模型有无结构异常,并比较两种内固定模型的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和系统扭转刚度。结果在垂直压载压力为400、600、800、1 000 N四种条件下,实验组的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分别为(0.14±0.01)、(0.25±0.01)、(0.41±0.02)、(0.63±0.02)mm,对照组的系统最大轴向位移分别为(0.15±0.01)、(0.26±0.01)、(0.46±0.03)、(0.67±0.04)mm。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600~1 000 N轴向压力下的平均最大轴向位移减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扭转至5°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系统扭转刚度分别是(2.00±0.12)、(2.02±0.07)N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双侧LCP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SCB联合双侧LCP拥有相似的系统扭转稳定性和更好的轴向生物力学稳定性。SCB具有关节内双侧加压和操作微创的优势,为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加压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简介:摘要情景导入—循证—团队—拓展(situation-evidence-team-development,SETD)教学方式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外科学教研室自创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短学时的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掌握程度。本研究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非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外科学创伤止血(stop the bleed,STB)训练为例,阐述了SETD教学方式在STB训练中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学生训练后理论考核成绩和课前课后止血操作技能自信度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学生STB理论考核优秀率(≥80分)为92.6%(50/54),及格率(≥60分)为100.0%(54/54);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学生课前课后操作技能自信度,发现学生课后的压迫止血自信度从(3.22±1.21)分提高到(3.96±0.69)分、包扎止血自信度从(2.78±1.22)分提高到(4.07±0.86)分、止血带止血自信度从(2.67±1.33)分提高到(4.09±0.76)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可见,SETD教学方式能够在保证理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止血操作技能自信度,进而提升短学时技能训练的整体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对胫腓骨远端骨折(DTF)患者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阳山县人民医院DTF患者75例,纳入A3型DTF诊断、年龄>18岁、知情同意者,排除有本次手术治疗禁忌证或有骨关节炎、骨肿瘤等其他骨病或其他部位骨折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n=38)和开放手术组(n=37),微创组给予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开放手术组给予开放性复位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71、5.697、12.431、15.644,均为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高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骨折愈合、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9、3.973,均为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P<0.05)。结论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DTF的疗效良好,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探讨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的应用效果。2019年1—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手术室行腋窝区域抽吸刮除术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8~49岁(31±5)岁;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第1次换药后穿戴搭扣式腋臭衣,试验组患者第1次换药后穿戴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并于首次穿戴弹力衣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1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每次穿戴所需人员数量、每次穿戴所需时间、活动自如度、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内弹力衣穿戴依从性。试验组患者舒适度由(4.33±1.75)分提高至(8.93±0.76)分,1个月内穿戴弹力衣天数由(7.50±0.32) d增至(29.80±0.46) d,活动自如度由(2.10±0.72)分增至(4.10±0.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次穿戴所需人员数量由(3.0±1.2)人减少至1人,每次穿戴所需时间由(8.0±1.5) min减少至(1.5±0.5) min,疼痛度由(4.65±1.04)分降至(3.80±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用于临床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活动自如度,减少穿戴人力、穿戴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4月—2020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踝关节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18~57岁、平均42.8岁。44例患者按止血带捆绑方式分为2组,高位止血带组22例,低位止血带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观察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有无瘀斑、软组织团块、水泡、皮肤溃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3、7、14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术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位止血带组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出现瘀斑1例、软组织团块1例,下肢血管彩超检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低位止血带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第14天,低位止血带组VAS评分低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0)。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术后4周,低位止血带组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2周、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低位止血带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在确保良好手术界面的同时,能提升术后早期踝关节的活动度及临床功能,减少传统止血带导致的患肢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肝移植术后出血患者开腹止血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肝移植术后出血二次开腹止血术的患者,年龄>18岁。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收集肝移植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大出血,术中血管活性药物、阿托品、利多卡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收集术后气管切开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S组)和死亡组(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肝移植术后出血患者开腹止血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S组117例,D组11例。术后肾功能衰竭是肝移植术后出血患者开腹止血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为11.307(1.992~64.188)(P<0.05)。术后肾功能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849(0.712~0.986),其预测患者术后死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12.0%。结论术后肾功能衰竭是肝移植术后出血患者开腹止血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波止血分离器在不阻断入肝血流的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连续收治的126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1例,女性15例,年龄25~75岁。根据肝切除手术器械不同分为微波刀组(n=42)和超声刀组(n=84)。微波刀组使用微波止血分离器切除肝癌,超声刀组使用超声刀切除肝癌。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术前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中出血量为100.0(100.0,200.0)ml,低于超声刀组的300.0(100.0,40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刀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AST、ALT均低于超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后第1天、第3天白蛋白高于超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波刀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2/42),低于超声刀组并发症发生率20.2%(17/84),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的情况下,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止血分离器切除肝癌组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更少,肝功能损伤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