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基督教是一个正在迅速成长教会。据中国基督教协会统计,内地现有基督徒约1600万人。考虑到统计一些复杂因素,这个数字可能略有出入,或者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但我相信这个统计数字比较接近实际,是目前为止最具有权威性统计。国外有的机构或人士说中国内地有基督徒6000多万,甚至还有人说有8000多万,我认为这些说法并没有可靠统计依据,是一种夸张臆测,或者是一种故意炒作。

  • 标签: 中国教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 统计数字 中国内地 基督徒
  • 简介:后代学者大多根据三阶教被禁断时期一些批判文章,或者敦煌遗经有关三阶教残卷进行研究,因此对三阶教不能作出全面认识,出现不少误解。本文依据陕西金川石窟刻经对三阶教重新作了认识,认为“以时言教”是信行末法观。信行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并行思想并存思想,强调要离恶主张,其思想特点是“修善离恶”或“敬法离恶”。

  • 标签: 教研 儒释道三教 思想 认识 主张
  • 简介:圣经和教会官方都没有断定胚胎是人,但都要求将胚胎象人一样对待;天主教内学者们在胚胎何时是人这个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理由各异。天主教视阈要求尊重胚胎理由也许不能为世俗学者所接受,因为其话语体系、理论基础和问题视角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对话是必要而且可能

  • 标签: 天主教 胚胎
  • 简介: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一直是学界关注重要问题,这些埋藏在陵墓画像包含了丰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南朝社会思想意识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朝是佛教开始兴盛年代,很多学者在对南朝帝陵画像砖内容分析多从佛教角度进行解读。

  • 标签: 画像砖 南朝 帝陵 元素 道教 文化信息
  • 简介:本文从旧约释经神学层面,深入剖析了《约珥书》历史背景和子民团契灵命境况,从数个方面阐释了本书中"耶和华日子"神学含义,并批驳了那种认为《旧约圣经》"耶和华日子"是指"世界末日"说法。

  • 标签: 《约珥书》 “耶和华的日子”
  • 简介:一音乐与宗教似乎有着天然联系。在欧洲,音乐始终伴随着宗教发展而发展。早在古希腊时期,节日时上演戏剧就是为了取悦“万神之神”宙斯,而音乐伴奏是戏剧中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音乐作品在后来未能流传下来,但是当时音乐发达盛况却是史有明载。而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是以教会音乐为主,音乐是基督宗教徒表达信仰最重要方式之一。

  • 标签: 步虚词 薛涛 勋伯格 美育功能 鱼山梵呗 上清
  • 简介:《老君音诵诫经》"刘举"并非特指某一位具体人物,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符号。它源于王莽代汉之际出现"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等植根于谶纬神学古老谶记。东汉灭亡后,民间道教教团将刘氏谶记纳入到自己体系之中,并以末世论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道教特色谶记。

  • 标签: 刘举 谶纬之学 道教 老君音诵诫经
  • 简介:僧肇在《不真空论》以两段文字集中讨论了"名实无当"思想,依据五家注疏对之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联系相关原文试析"名实无当"论证方式和提出目的。

  • 标签: 不真空 名实无当 言教二谛
  • 简介:本迹史观是古代诸多佛教史家建立和完善起来一种非常独特佛教历史理论。在佛教本迹史观视阈下,释迦牟尼佛本来在非常久远之前就已经发心、修行乃至成佛、度化众生、示现涅椠,其后经过无数次示现,直到今人所知释迦牟尼佛再次示现成佛,在世间建立佛教,弘传佛法,由此说明佛教历史极其久远;随着传播地域和时间推移,佛教生存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佛教面貌也不断改变,佛教法运兴衰交替,这一切都属于无常之迹,与佛教所说湛然常存真理并不矛盾,而无常之迹恰是湛然常存之理显现和证明;佛教历史之迹尽管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无非是佛法理本显现,绳之本迹史观,佛教历史可谓理事相合、体用兼备、权实相摄,整然有序。

  • 标签: 本迹史观 佛教史家 高僧传 无常
  • 简介: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遇到几个问题,例如,关于"上帝"与"神"译名之争;关于"大鱼""龙"译名问题;关于上帝"性别"之争;以及关于"混沌"与创造问题;等等。通过这些翻译过程遇到问题,笔者想要探讨宗教经典翻译与其他作品翻译不同处及特殊性,以及对于宗教经典而言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翻译这些重要问题。

  • 标签: 《圣经》中译 “译名”之争 “性别”之争“龙”的译名 “混沌”与 “创造”
  • 简介:在我国56个民族,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文字,水族是其中之一。水族文字称“水书”,是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一种古文字符号,“水书”内容博大精深,反映了水族人民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字起源、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研究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是历史、民族、人类、民俗、宗教、文字等学科研究重要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水书”保护和研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甚至成为一种“受限制”文字,只能靠手抄和口传在民间艰难地传承,已将濒临消失边缘。

  • 标签: 水书 突出问题 抢救 水族文字 文字符号 生产生活
  • 简介:《大乘起信论》主要观点是“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而“一心、二门、三大”在理论上最为重要,四信、五行则主要讲修行实践方面的内容。在“一心、二门、三大”,“二门”具有核心作用。“一心”要通过“二门”来显现,而“三大”则为“二门”“心生灭门”所含撮。无“二门”则“一心”无法显现。同时,也就不存在“三大”。所以“二门”在《大乘起信论》占有重要地位。疏通它们之间含义和关系也就至为重要。在这里,主要结合《大乘起信论》来分析法藏对于“二门”看法。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二门” 心真如门 心生灭门
  • 简介:十三世达赖喇嘛出生在一个多事之秋年代。清朝末年,中国正在经受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偌大中国成了西方列强试图争夺与瓜分殖民地。

  • 标签: 十三世达赖喇嘛 西方列强 清朝末年 殖民地 中国
  • 简介:早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有许多牵扯到宗教与战争记载与规定,其中许多描述特别强调上帝"神圣性",许多圣经及宗教学者皆指出旧约确实有"圣战"观念,可说是后代圣战观念始祖。本文尝试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探讨旧约"圣战"观念.

  • 标签: 旧约 “广义圣战” “狭义圣战”
  • 简介:竹林寺是我国古代众多寺院中最早用来命名一类,在佛教史上有着一定地位和影响。文章首先对竹林寺命名来源进行考辨;次则就竹林寺在“三朝高僧传”记载情况差异分析,得出“三朝高僧传”编撰者对于竹林寺记载最大变化是:由传记性真实竹林寺变为掺杂具有传说故事性色彩竹林寺。这种变化模式典型反映了中国传统史学一个特色;最后探讨了其产生三个原因。

  • 标签: 竹林寺 梁传 唐传 宋传
  • 简介:随着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人们对那片似乎很荒凉土地投以关注目光。那里灿烂阳光和神秘高原为人们展示了机遇和希望。同时,传统文化保留与改变,文化理解与价值评价冲突等等。发展方面的问题都会相继出现在我们目前。本文要讨论中心问题是:经济技术人才培养固然重要,但在西部开发更要关注人文环境改变及其后果。

  • 标签: 西部开发 宗教问题 中国 民族问题 人文特点 经济发展
  • 简介:王丽宏在2008年第1期《回族研究》上发表文章《阿訇在和谐社会建构世俗功能研究——以宁夏吴忠市为例》。文章认为,宗教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结构功能,即宗教实体性功能、宗教神圣性基本功能和宗教世俗性一般功能。宗教世俗性功能发挥依赖于宗教职业者和宗教信徒,其中宗教职业者引导和号召能力是宗教发挥世俗作用核心和关键。阿甸作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

  • 标签: 社会建构 世俗性 和谐 阿訇 宗教信徒 《回族研究》
  • 简介:问题是哲学上重要议题。本文在犹太一基督教哲学背景下讨论此问题。首先对恶问题作精确哲学表述,介绍矛盾版本问题,以及相应自由意志辩护。对于证据或归纳版本问题,本文介绍了怀士察(StephenWykstra)所提出Noseeum论证,说明无法否定证据恶背后有可能目的和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犹太一基督教传统类比神正论,并说明接受这种神正论局限。本文结论是,就哲学论证而言,两种版本问题都可以在犹太一基督教信仰内部得到消解。

  • 标签: 自由意志辩护 神正论 犹太教 基督教
  • 简介:佛教戒律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戒律作为佛教“三藏”之一,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占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法基本点在于弘戒,只有使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才能保持佛教旺盛生命力。几千年佛教传播史也表明,弘扬戒律既应保持佛教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佛教戒律特点与历史演变,分析了戒律在佛教发展作用,并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戒及持戒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佛教戒律 印度佛教 佛教发展 中国佛教 根本精神 为善去恶
  • 简介:缅两国之间有着悠久佛教交流历史。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两国佛教文化交流过程,对佛教传入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看法,缅佛教文化交流始自于汉代,发展于是唐代,鼎盛于明清。佛教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文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教对缅甸佛教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使用上,而缅甸佛教则是通过玉佛表现出来,此外,对近现代两国革命事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缅甸佛教 云南佛教 大乘佛教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