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是嫉贤妒能还是举贤任能,从伦理学意义说,是一个道德评价问题。当一个人站在历史进步方面,按一定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去肯定、支持贤能之士,从而举贤任能,这就是一种高尚道德行动,否则,就是不道德。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着这两种评价。今天,当改革之风越刮越猛时候,来议论一下嫉贤妒能者道德,或许不无意义。一、举贤任能和嫉贤妒能是善与恶根本对立。历史上有些政治家虽然处于统治地位,为了维护本阶级长远利益,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某种需要,他们就能够招贤纳士,求贤如渴。刘备三请

  • 标签: 贤能 举贤 闲言 招贤纳士 求贤 伦理学的意义
  • 简介:休谟认为道德价值在于人品质,个体品质是其行为原因,只有出于品质行为才具有必然性,才具有道德价值。美德价值来源于其愉悦性和效用。美德愉悦性指向人心理体验和幸福,美德效用则指向社会公益和社会秩序。休谟所论美德价值两个来源实际上区分了两种道德形式,一种是主要与自然美德相关美德伦理,一种是与人为美德或正义相关规则伦理。休谟关于美德价值分析,大体上是基于常识道德立场,同时也以实践为基础,这为当代伦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德伦理学定位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思想资源。

  • 标签: 休谟 美德的价值 愉悦 效用 美德伦理学
  • 简介:信任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信任研究如果缺失伦理视角,就等于将信任生活背景遮蔽了。从信任发生学角度考察,真正信任应该是具有伦理性格。为了确证其伦理蕴涵,首先我们应确证信任是以承认信任是一种德性为基础;既而我们需要展开关于信任与善和正当讨论,从而深入挖掘出什么才是真正信任。而现实中信任在现代性场域中“缺席”状态,要求我们对信任伦理性格予以充分关照,厘清信任正当性与应当性问题,让信任必然性地要求获得他者承认和认同,成为人与人交往得以实现基础。

  • 标签: 信任 德性 正当性 应当性
  • 简介:<正>道德人格问题是个体道德理论乃至整个道德哲学一个极其重要问题,也是伦理学如何走向实际生活重大理论课题。以往对道德人格问题研究和探讨,多集中于对道德人格一般规定把握。本文着重探讨道德人格完善问题。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人格概念。

  • 标签: 道德人格 道德自由 论道 对内功能 主体道德 个体道德
  • 简介:讨论效率经济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伦理工具价值,而应当将伦理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者结合起来.伦理本身也是一种效率,同样是企业值得欲求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一种综合效率提升.

  • 标签: 效率 综合效率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 简介: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着"有偿新闻"现象,这已是人所共知事实.有偿新闻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其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偿新闻严重背离了社会法律与道德.遏止有偿新闻必须运用法律和道德调节两种手段.

  • 标签: 有偿 新闻 伦理 批判
  • 简介:<正>把一切让会关系都说成是道德关系,那是唯心论,必然导致道德万能论。否定道德关系存在,把社会关系仅仅归结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不科学非道德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论所不取。区别各种社会关系分界,就是对其特殊矛盾认识。经济关系特殊矛盾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人在生产中地位及其对产品分配方式;政治关系特殊矛盾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在权

  • 标签: 道德关系 特殊矛盾 经济关系 道德理论 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
  • 简介:从《希望》引发希望仲秋月新春伊始,《天津日报》于2月16日在头版头条、并用一块半版篇幅,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希望──一棵新芽成长》(作者王道生、贺军)。这篇报告文学对一个十三岁初中一年级女学生庞秀玉在父母、老师亲切教诲和社会关怀助益下成长...

  • 标签: 《希望》 报告文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社会生活
  • 简介:要科学地界定传媒伦理,首先,不能偏离伦理“致至善”本性;其次,须从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及应用伦理学三个层面深入考察传媒伦理理论进路。本文认为,传媒伦理首先是对人们媒介行为中善恶选择系统性探究,它系统地研究道德善媒体当如何履职、媒体是否符合它应当以及媒介从业人员在其媒介行为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认识与抉择等问题;其次,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是,传媒伦理也试图界定那些构成价值与生活规范,被作为个体、群体或文化共同体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原则性内容。

  • 标签: 传媒伦理 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
  • 简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重要思想武器。对我

  • 标签: 绿色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空间 主体功能区 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
  • 简介:近代以来,以梁启超为代表我国思想界展开了公德与私德争论。梁启超认为,无论公德、私德,本质都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他试图以构建公德来促使个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而将公德培育又纳入私德范围,强调个体道德实践。梁启超公德观以日本公德思想为中介,有其西方思想渊源。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边沁首次提出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区分,密尔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公共道德是不同于私人道德外在规范,主要由社会制裁加以维护,其培育则依靠国家引导。中国古代公共道德理论是强调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应用哲学,把公共道德看作是一种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生活艺术。在这一视野下,由于商业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商业中契约原则为核心,通过社会监督和国家引导,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构建公共道德。

  • 标签: 公德 私德 社会契约
  • 简介:正义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可以为我们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可以在尊重个人合法权利、培养公民美德、弘扬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社群主义 正义 和谐社会
  • 简介:康德自然观一直受到广泛误解,“人是创造终极目的”这一命题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典型代表,他二元论哲学框架也被指责为人与自然对立罪魁祸首。然而人们只注意到康德对理性主体高举,却忽视了他在美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自然主体性”阐发;在其中,自然不但不是僵死、对象性东西,而且被认为在人之成为人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康德所努力探索是一种现代版“天人合一”蓝图,使得自然科学和人类自由都得以保全。

  • 标签: 康德 自然观 现代 天人合一
  • 简介:一问题提出:道德治理究竟"治什么"?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歪风邪气"。此后,道德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党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道德治理问题更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部门共同关注和探讨热点问题。

  • 标签: 道德治理 内在统一 范式 伦理 经济 极端个人主义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法律,建立完备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正>我们祖国,是历史悠久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义之邦”盛誉。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文化,有着优良道德传统。这些宝贵历史遗产,认真地加以清理、审查,有批判地加以吸收和继承,这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整个中华民族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在民

  • 标签: 道德遗产 毛泽东同志 中华民族 批判继承 历史遗产 文化遗产
  • 简介: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意识到先验自由实在性不能从一个思辨理性设想理知世界获取,康德于是先肯定道德律令存在,再以此出发去设定自由。康德直接肯定道德律客观有效性,认为我们理性可以直接意识到这一点,具有自明性。阿多诺指出,康德这种严格道德命令,这种简单绝对应当,绝不是自明,康德绝对应当其实是一种压制,是对复杂现实条件归约。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批判,是为他设想伦理寻求第三条道路做铺垫。

  • 标签: 阿多诺 康德 道德律 自明性
  • 简介:公私之辨是伦理学核心问题之一,伦理学诸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或由此衍生。耙梳中外伦理思想上公私之论,能够发现在不同文化谱系中对公私问题理解与措置上统一和差异,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合理地处理公私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公私之辩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