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肺通气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肺通气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采用特布他林与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疗效显著,不仅可有效加快症状缓解,还可有效改善肺通气功能、血气状况,有利于稳定病情。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发作 雾化吸入治疗 布地奈德 特布他林
  • 作者: 洪秀菁 胡杨洋 曹康丽 丁龙飞 高楠 王相维 赵晨 张晓燕 徐建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上海 20150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上海 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转化医学院疫苗与免疫研究中心,上海 201508,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上海 201508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作为加强针效果。方法选择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进行3次重复拷贝串联作为免疫原(RBD-sc-trimer),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RBD-sc-trimer重组蛋白,并用His-标签亲和纯化。纯化产物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并在体外验证其与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um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hACE2)结合能力。在BALB/c小鼠模型中进行免疫原性检测(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同时与RBD二聚体(RBD-Fc)、RBD单体(RBD)和刺突蛋白三聚体(S trimer)进行比较。结果RBD-sc-trimer免疫原性优于RBD-Fc和RBD,并能达到S trimer水平。RBD-sc-trimer能诱导产生较强Th1偏向型抗体应答,并能交叉中和新型冠状病毒Beta、Delta和Omicron变异株,其中相较于原始毒株,针对Omicron中和抗体水平仅下降9.1倍,远低于RBD-Fc(68.4倍)和S trimer(70.8倍)组下降水平。结论本研究制备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作为加强针可以诱导较强以及更为广谱体液应答,能更好地应对变异株,具有较好研发与应用前景。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蛋白疫苗 体液免疫 受体结合域 变异株
  • 作者: 张晓燕 朱海涛 李晓婷 李英杰 李忠武 王维虎 武爱文 孙应实 张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科,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科,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疗科,北京 100142,河南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郑州 4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pCR)中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并最终行根治性手术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男23例,女15例;中位年龄68(47~79)岁;有13例为pCR,25例为pCR。将38例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训练组(26例)和测试组(12例)进行建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各个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来评价所构建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和术后病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在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从每个模态下感兴趣区域(ROI)提取了41个特征,包括9个阶特征,24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8个形状特征。进步分别从新辅助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加权成像(T2WI)个图像模态中提取41个特征,共纳入164特征。经过t检验和相关系数筛选后,仅有4个特征得到保留。经过LASSO交叉验证后,仅有治疗前基线DWI图像阶偏度和治疗前基线T2WI图像中体积这两个特征得到保留。应用这两个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56和0.844,77.8%和100.0%,88.2%和75.0%,77.8%和66.7%,88.2%和100.0%。影像组学模型决策曲线显示,采用该预测模型预测pCR策略要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pCR策略,也优于将所有患者看作pCR策略。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直肠癌pCR预测模型,有潜力用于临床筛选或可免于根治性手术直肠癌患者

  • 标签: 直肠癌,局部进展期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全程新辅助放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