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29岁。以左下腹、疼痛两年为主诉于2006—04—15入院。2年前无诱因出现左下腹轻微疼痛。B超检查示:左附件囊肿。未介意。近期行B超检查提示:左附件囊肿,内见强回声分隔。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74/min,血压110/7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良,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水平位,正常大小,表面光滑,质地中等硬,左附件区可触及一鸽卵大的肿物,囊性,活动度差,右附件未触及异常。B超检查示:左附件可见4.5cm×5.2cm的囊肿。入院后第三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简介:摘要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ASAS)2009年制订的脊柱关节炎(SpA)分类标准将骶髂关节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改变作为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使SpA的诊断时间平均提前了5~7年,达到了早期诊断的目的。但随着骶髂关节MRI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发现单纯依据MRI做出的诊断易出现过度诊断或误诊,因此许多风湿病学者对MRI判断骶髂关节炎作为早期SpA诊断的价值提出质疑。2019年ASAS MRI工作组将骶髂关节MRI影像学定义进行更新、细化并增加具有诊断特异性的MRI表现,有助于提高SpA早期诊断的准确率。MRI发现的活动性骶髂关节炎还是最具特征的客观表现,是诊断SpA的一个重要的影像学表现,较其他SpA临床特征意义更大。但新定义是否可以帮助判断疾病预后及评价治疗反应?脊柱MRI的表现对中轴SpA诊断价值是否需要评估?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随之而来,需要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解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4岁(25~66岁)。骨折Tile分型:B型21例,C型26例。术前测量入口位及"过度入口位"角度,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导航结合"过度入口位"透视技术辅助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术后应用CT或O型臂X线机验证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记录患者的螺钉置入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功能等。结果47例患者共置入67枚螺钉,其中56枚骶髂关节螺钉。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 min(9~31 min)。术前测量"过度入口位"角度平均为17.38°(12.1°~24.8°)。O型臂X线机或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骶髂关节螺钉均位于骶骨通道内,无螺钉错位、突破骨皮质进入骶管等情况发生。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3.0%(39/47)。4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9.5个月(5~1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5周(7~1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e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6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41/47)。结论"过度入口位"透视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术中透视技术,可清晰识别骶骨后缘界限,有效避免螺钉突破骨皮质对骶管神经造成的医源性损伤,提高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