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在生长棒治疗期间颈椎矢状面参数分析,探讨生长棒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至2018年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E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使用Surgimap软件对生长棒置入术前及术后、生长棒调节术前及术后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包括中立位颈椎侧位片)进行测量,其中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颈椎前凸C2-7Cobb角、T1倾斜角、C2-7颈椎矢状位平衡(C2-7SVA);对脊柱全长影像学参数胸弯/胸腰弯Cobb角、T5-12 Cobb角即胸椎后凸角(TK)、最大后凸Cobb角、C7-S1脊柱矢状位平衡(SVA)及近端交界区角度(PJA)等进行测量;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上端固定椎(UIV)、有无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单侧/双侧生长棒,分别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颈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4例EOS患者,所有患者均经1次以上撑开手术,随访时间(35±14)个月。患者术前C2-7Cobb角为17°±11°,T1倾斜角为28°±13°,C2-7SVA为(17±11)mm,术后分别为18°±9°、28°±11°、(16±10) mm,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0.14、0.55,均P>0.05)。末次调棒随访时C2-7Cobb角、T1倾斜角、C2-7SV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4.08、-2.46,均P<0.05)。PJK组△C2-7Cobb角、△T1倾斜角均较非PJK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3.25,均P<0.05);而UIV选择和生长棒数量对于△C2-7Cobb角、△T1倾斜角无显著影响(t=-1.02、-1.61、-0.67、0.31,均P>0.05)。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JK的出现为发生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7,95%CI:1.49~91.54,P<0.05)。结论生长棒手术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生长棒手术会增加EOS患者的颈椎前凸及T1倾斜角,对于出现PJK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颈椎矢状位序列和颈椎矢状位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汉族人群特点及Andrews六要素中要素Ⅱ的阐述,探索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Glabella)的铅垂线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理想前界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中国汉族美貌人群两位(男女各一名),对其拍摄暴露前额的侧面微笑像。通过Photoshop CS5软件,在矢状向上分别以过眉间点的铅垂线为标准,向前向后移动上颌中切牙,模拟切牙不同位置,同时应用软硬组织移动比例,调整上唇突度,获得相应侧貌图。由26名专业人士(正畸或正颌外科医生)和68名非专业人士运用100mm的VAS量表进行评分。评分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临床冠中心点(Facial axial point, FA)落在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的距离和不同评分人士对评分值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明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评分中,均以0~2 mm评分最高,且前2 mm处评分显著高于0 mm(MD=4.029,P=0.000)和前1 mm(MD=3.404,P=0.026);性别不同,FA点最佳接受区域一致,最佳接受区范围外,女性患者后缩、男性前突获得的倾向性越高。结论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0~2mm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的理想前界,可以被用来作为正畸、正颌治疗的终点目标,进而指导正畸、正颌治疗方案的设计。
简介: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hé)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位。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状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位的概念、髁状突参考位与骱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hé)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位(CR)是生理性的最适髁位,可以用于建(hé),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hé)。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位或适应性正中位建(h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侵及上矢状窦的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4例侵及上矢状窦的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肿瘤直径为(5.5±1.2)cm(4~8 c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翻向颞侧的"马蹄形"切口,沿中线旁和纵裂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临床随访结果以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54例患者中,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112例(72.7%),Ⅱ级切除42例(27.3%)。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脑膜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级为Ⅰ级)。手术时间为30~210 min,中位时间为6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2±1.1)d(5~10 d)。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无死亡病例,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54例患者术后随访(63.5±0.7)个月(3~123个月),KPS为(93.6±0.3)分(80~100分);14例患者(9.1%)的肿瘤复发,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组7例,Simpson Ⅱ级切除组7例。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结论对于侵及上矢状窦的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大多可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侵及矢状窦的大脑凸面脑膜瘤虽发源于大脑凸面硬脑膜,但往往因其生长过程长,生长缓慢,症状隐匿,待到因长到很大体积,侵及了矢状窦,引起大脑大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才在临床上被发现。本文探讨此种特殊脑膜瘤的相关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8例侵及矢状窦的大脑凸面巨大脑膜瘤进行个体化神经外科手术,并积极进行围手术期相关准备及治疗。结果28例此类患者均得到了积极有效的神经外科专科治疗,所有肿瘤均全切除,但因肿瘤均不同程度地对矢状窦有压迫或侵及,术中发现矢状窦前1/3因肿瘤压迫,静脉血栓形成而闭塞的有7例;术中因肿瘤过大,肿瘤外包膜与矢状窦后2/3粘连紧密而导致术中剥离肿瘤时造成矢状窦破损,较小的6例用棉片压迫得以止血,较大的5例破损行硬脑膜翻转修补也得以顺利完成手术。另10例未损伤矢状窦,窦内血流通畅。术后原神经功能缺损如对侧肢体肌力减退、轻瘫、失语、癫痫症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本组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侵及矢状窦的大脑凸面巨大脑膜瘤虽发现较晚,肿瘤巨大,但只要我们重视其围手术期的相关准备及治疗,谨慎仔细地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将之切除,其总体预后是良好的,神经功能的缺损也能在康复期中逐步恢复和改善,基层医院应尽可能积极地开展此类肿瘤的手术治疗,以提高科室的专科治疗水准。
简介:目的根据Andrews六要素中的要素二,探索中国汉族正常[牙合]人群GALL(GoalAnteriorLimitLine,CALL)线与眉间点矢状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寻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容易确定的GALL线.方法选取中国汉族个别正常[牙合]150例(女性74例,男生76例),年龄18~30岁,对所有研究对象拍摄在自然头位下的头颅侧位片和侧面像,运用NemoCephNX软件侧位片和侧面像重叠,测量GALL线的位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中国汉族正常[牙合]人群GALL线与眉间点矢状向位置关系.结果男女分组中,男性组前额坡度偏大男性为(20.0±5.1)°,女性为(18.5±6.1)°,但是前额坡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额中心点与眉间点间的距离在男女间有显著性差异;大部分人群的GALL线通过眉间点男性为93.5%,女性为95.9%.结论中国汉族正常[牙合]人群GALL线在矢状向上大部分是通过眉间点的.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将骨盆摇摆配合气囊仿生助产应用于头围难产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生产的52例头位难产产妇,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26例。参照组进行常规助产,试验组采取骨盆摇摆配合气囊仿生助产,对比助产效果。结果: 试验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产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0.65%,差异明显(P<0.05)。结论: 将骨盆摇摆配合气囊仿生助产应用到头位难产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生产时间,改善难产情况,降低生产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生产结局,值得被重点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手术入路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105年6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Topliss分型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的患者7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踝关节功能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以有效的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但是前外侧入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栓塞术辅助手术切除矢状窦旁大型(直径≥5 cm)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上矢状窦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显示,12例上矢状窦闭塞,10例上矢状窦通畅。12例上矢状窦闭塞的患者在肿瘤切除手术前1 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栓塞术组);10例上矢状窦通畅的患者仅行手术切除肿瘤(非栓塞术组)。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术后3个月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术后功能状态,行MRI增强扫描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栓塞术组的12例患者均达到Simpson Ⅰ级切除;非栓塞术组10例患者中,2例达到Simpson Ⅰ级切除,8例为Simpson Ⅱ级切除,两组切除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栓塞术组的出血量[(342±138)ml]小于非栓塞组[(730±556)ml](P=0.028)。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比例(P=0.646)、肿瘤复发比例(P=0.571)以及术后3个月KPS≥60分的比例(P=0.19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矢状窦旁大型脑膜瘤患者术前行DSA可明确上矢状窦的情况,对于颈外动脉供血为主的肿瘤行供血动脉栓塞术辅助手术切除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手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维超声自动容积导航技术(Smart Planes)与二维超声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MSP)以及测量胎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参数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16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MSP并手动测量胼胝体前后径,测量小脑蚓部前后径、上下径及面积。随后应用三维容积探头获取胎儿颅脑容积数据,利用Smart Planes技术自动分析并测量胼胝体和小脑的相应数据。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比较二维超声与Smart Planes技术对胎儿胼胝体以及小脑蚓部的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对比不同操作者间测量的一致性及同一操作者采用两种方法测量的用时差异。结果采用Smart Planes技术与二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MSP的成功率分别为97.0%(163/168)、79.8%(13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P<0.001)。其中76.8%(129/168)胎儿通过二维超声及Smart Planes技术均获得颅脑MSP并测量相关参数。比较二维超声与Smart Planes技术测量胼胝体前后径以及小脑蚓部前后径、上下径、面积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72、0.968、0.946、0.967。比较同一位操作者采用Smart Planes技术2次测量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95、0.987、0.962、0.993。比较不同操作者间采用Smart Planes技术测量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86、0.966、0.972、0.955。采用Smart Planes技术获取胎儿颅脑MSP所需时间[(13.49±5.38)s]明显短于采用二维超声所需时间[(89.99±113.4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7.50,Z=-12.915,P<0.001)。结论三维超声自动容积导航技术可快速获取胎儿颅脑MSP,测量所得胼胝体及小脑蚓部的参数与二维超声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有助于超声医师对胎儿中线结构做出快速准确的识别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