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喉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复合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40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成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对照组(B组)各20例。术前30min给予长托宁1mg、苯巴比妥0.1g肌注,术中采用恒速微量注射泵泵入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插入后、股动脉穿刺置管、支架置入后及清醒时、拔除喉罩或者气管导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情况,观察术毕患者是否有躁动、术后咽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术中维持、以及术后苏醒血流动力学稳定,相关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喉罩通气操作简单,置入成功率高,通气可靠,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只要掌握好其使用适应症,较气管插管通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以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颅内病变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临床收治的24例以眼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颅内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部表现主要有视力减退18例(75.0%),上睑下垂或眼球运动障碍、复视5例(20.8%)。视乳头水肿6例(25.0%),视神经萎缩4例(16.7%),眼底静脉曲张、阻塞或出血各2例(8.3%)。视野损害15例(62.5%)。颅内病变为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脑膜瘤3例,恶性胶质瘤2例,星形细胞瘤、松果体肿瘤、多发性肉芽肿、脑囊肿各1例。脑梗塞5例,脑出血2例。结论对临床出现上述眼科临床表现的患者,尤其对伴有全身症状或长期治疗无效者更应考虑颅内病变的可能性,以减少漏诊、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损伤,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逐年增多,其原因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跌落、酒后摔伤以及打架斗殴等。在临床上、最严重、最棘手、抢救成功率较低的为多发性颅脑损伤,而多发性颅脑损伤易并发颅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从而危及生命。2010年-2011年我院外科共收治25例颅脑损伤倂颅内血肿的患者。本人对护理情况经过认真的总结,认为颅脑损伤早期及时给予降低颅内压、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颅脑损伤常规护理措施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是早期发现颅内血肿形成的重要环节;及时的手术措施是抢救颅内血肿成功的关键,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恢复期健康教育指导是颅脑损伤护理要点。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介绍7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采用综合性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实施要点。其中术前H&H分级Ⅳ21例,Ⅴ级8例;头部CTFisher's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评价脑表面与内板间距、术后颅内压(ICP)和脑水肿程度以判断术源性脑牵拉性损害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术中显露和动脉瘤颈夹闭,夹闭术后术路同侧脑表面塌陷与颅骨内板的间距约10~25mm,平均13.5mm;96.7%(68/71)的病例术后3dICP维持在正常范围(〈200mmH2O)内,术路同侧早期局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7%(9/71),表明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性损害不严重。本组无因脑牵拉性损伤或关颅前的高颅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结论在破裂动脉瘤早期急诊夹闭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脑减压措施处理下,可为急诊动脉瘤夹闭术提供足够的显露路径和暴露空间,减轻脑牵拉性损伤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YL-1型软导管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和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取锥颅软导管微创置管尿激酶溶凝术;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3-5天GCS评分、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月GOS评分。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意识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术后3个月GOS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软导管微创治疗颅内血肿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费用低、远期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护理经验,规范、改进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楚术的护理工作。方法对本科室收治的37例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研究总结,包括手术前后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术后引流管的护理。结果规范化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论规范化、标准化的护理工作是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的有机统一体,能够很好的配合临床治疗工作,尤其是临床路径的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