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被害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刑诉法第四十条规定,但对没有上诉权而仅有请求抗诉权的被害的这一权利却没有规定必须在判决书中载明,从而明确了被害有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权利

  • 标签: 法律思考 行使法律 被害人诉权
  • 简介:被害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什么地位,法律应赋予他什么样的法律地位,在不同的诉讼制度里,其界定是不一致的。在我国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中,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加区分,被害拥有独立的起诉权。没有被害的起诉,法院就不会自行主动地进行审判活动。随着国家追诉原则的产生,这种建立在私人追诉原则基础上的诉讼制度逐渐为纠问式诉讼制度所取代,对犯罪的追诉被视为国家专门机构的法定职责,追诉也被视为一种国家职能活动。被害的地位在不同的诉讼制度里,先后有原告人的地位,处于证人的地位、准当事人地位。地位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如何认识并予以保障是司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中常常有所争议之处。

  • 标签: 刑事诉讼 被害人 诉讼地位 权利保障 当事人
  • 简介:建立被害参与量刑制度,有利于实现被害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司法队伍公正廉洁和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刑事被害应当享有量刑建议权,应建立中国特色的被害参与量刑的诉讼制度,建立被害量刑意见的司法回应制度和检察环节的被害、被告人双方的量刑意见交换制度。

  • 标签: 被害人 量刑建议 检察 参与 制度
  • 简介:网络的“放大效应”“扩散效应”“非实时性”“信息瀑布效应”催生出较大风险,基于此,其也对进入该领域的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自我保护的注意义务之要求。倘若公民没有履行注意义务而导致自身法益受损结果而成为了被害,则被害过错对于行为人责任的影响将被纳入到考量因素范畴。被害教义学的根基在于自主决定权的确立,在被害自己存在重大过错的情况下,遵照“法益阙如”的原理,行为人的责任刑应随之降低。本文将网络领域被害过错的情形总结为“不法意图型”“自招风险型”“风险交易型”和“擅闯风险型”四种,在判断具体被害过错时,需要结合被害的结果预见可能性与结果回避可能性进行综合考察。

  • 标签: 网络领域 风险 被害人过错 结果预见可能性 结果回避可能性
  • 简介: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补偿犯罪被害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建立。短短几十年时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大洋州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立法。建立被害国家救助或补偿制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8月11日至13日,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

  • 标签: 国家补偿制度 犯罪被害人 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学术研讨会 犯罪学研究 60年代
  • 简介:<正>"自我答责"是德文词"Selbstverantwortung"的中文翻译。刑法学中,"自我答责"常常是直接与"自我决定"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非是因为该人是一个自由自主的自我决定的主体,而不是被决定的主体。因此,当某种损害结果与其行为相关联时,就必须追问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是否是该人基于自己的任意决定而实施的。如果能够得到肯定回答的话,他就应该对该损害结果负责。换言之,只有在"法规范期待作为一个自由自主的自我决定的主体实施符合自由意志的理性的行为,但是,该主体却违反规范的期待,违反自己作为自由主体的内在规定性,通过把任意(而不是意志)与行为相联系,而创设出损害他人的自由(他人自我答责)或者损害自己的自由(被害自我答责)的结果"的场合,行为人或被害才可能对所发生的结果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某人之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损害

  • 标签: 法益侵害 成立条件 责任能力 特定行为 被害人同意 被害人承诺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量刑程序改革,但我国量刑程序仍不规范健全,尤其是未对被害量刑建议权作出任何规定。建立规范的量刑程序已经刻不容缓,而建立被害量刑建议程序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在建立被害量刑建议权方面,一是要确立量刑建议权的行使阶段和范围,二是要确立被害量刑建议权的行使方式,三是要确立被害量刑建议权的内容,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外国的判例构建出适应我国土壤的被害量刑建议制度,推进量刑程序改革。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量刑建议权 必要性 制度构建 实践
  • 简介: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犯罪也允许被害对加害人进行直接复仇,而犯罪对于被害权利的侵犯和在罪犯与被害之间的媾和,但此时国家权力机关只是处于被动惩罚犯罪而非主动追究犯罪的地位上

  • 标签: 地位变迁 法律地位 被害人法律
  • 简介:笔者认为,刑事撤案不告知被害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利于体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护。被害是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经济利益和身心健康都可能受到很大的伤害,而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又与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

  • 标签: 被害人 撤案 知情权 刑事诉讼法 犯罪行为 身心健康
  • 简介:被害危险接受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客观不法排除,同时又以危险的优越认知理论作为其补充。这导致其陷入体系性和逻辑性的困境。其实,无论是自我答责原理、被害教义学等法哲学理论,还是共犯从属性套用理论、构成要件范围理论等均无法自圆其说。摆脱该困境的唯一办法是将归责排除的路径从客观方面转换至主观方面,即排除归责的根据是行为人对被害自我保护的合理信赖。即使行为人认识到被害接受危险,但如果从规范目的或者社会交往规范看仍无法合理信赖被害能够避免损害,那么行为人仍应对损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 标签: 自陷风险 危险接受 信赖原则 自我答责 被害人教义学
  • 简介:犯罪被害在犯罪的产生、进程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犯罪学对被害的研究相比.刑法学中对被害所进行的研究甚少,但作为刑法学中心任务的定罪量刑中却不能不涉及被害因素特别是犯罪被害过错的问题。犯罪被害过错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对犯罪人的定罪科刑。探究犯罪被害过错,无论是对刑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还是在实践中对国家刑罚权的运作.无论是对贯彻宽严济刑事政策、保障犯罪人人权、感化挽救犯罪人,还是对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犯罪被害人 定罪量刑 国家刑罚权 犯罪人 中心任务
  • 简介:《刑法》第36条第二款所规定的被害民事赔偿优先执行制度体现了“国不与民争利”的民本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被害人权保障机制,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立法的原则规定尚不能保障被害民事赔偿在司法实践中得以优先执行,需要完善相应的执行程序和保障机制。

  • 标签: 被害人 民事赔偿 优先执行 先行起诉权
  • 简介:数千年来,无论是刑事实践,还是刑事理论,都将注意力集中于犯罪人一方,而忽视了犯罪被害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所引起的作用,因此,古代“以刑去刑”近现代“预防犯罪”的刑事目标均难如愿以偿。在我国.直至八十年代中期才正式开始对犯罪被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至今属于初始阶段,现笔者试就犯罪被害的本质特性作一探讨。笔者认为,所谓犯罪被害的“特性”,实际上主要是指被害在“被害”这一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是以“被害”为中心,并由“被害前、被害时、被害后”这三个阶段构成的,然而,我国理论界目前一般认为:犯罪被害的特性主要是指“被害性”这一方面。笔者认为,这尚未全面揭示出犯罪被害的本质属性,尤其是

  • 标签: 犯罪被害人 被害性 人的本质 犯罪人 犯罪行为 被害要因
  • 简介:犯罪被害学,亦称刑事被害学、被害者学(Victimology),创立于本世纪40年代。我国对犯罪被害学的系统研究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在百花齐放的争鸣中,我国学者已对该学科的性质达成了共识,即犯罪被害学是以被害为中心,研究被害原因、被害过程、被...

  • 标签: 犯罪被害人 无被害人犯罪 非法人团体 犯罪后果 基本特征 违背妇女意志
  • 简介:我国被害权利的保护,在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相差较大,加强被害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寻找被害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和谐司法的本质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的有关规定及当前的现状,并提出了刑事被害权利保护之构想。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利救济 刑事诉讼
  • 简介:刑事被害救济制度是国家与社会成员关系的折射,就刑事被害国家救助对社会救助制度的观照而言,刑事被害补偿虽以刑事被害或法定的其他社会成员为对象

  • 标签: 救济路径 浅论被害人 被害人救济
  • 简介:被害过错是诈骗犯罪既遂的重要条件。被害自身素质低、社会风气不正及社会管理上存在漏洞是滋生诈骗犯罪被害过错的重要原因。减少被害过错是防控诈骗犯罪的重要措施。为此须健全法律制度,严密社会管理措施,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社会预警等,才能有效减少诈骗犯罪。

  • 标签: 诈骗犯罪 被害人过错 预防控制
  • 简介:被害的诉讼地位、诉讼权利,本文拟对国家追诉犯罪的权力与被害控诉犯罪的权利、被害的诉讼权利与被告人诉讼权利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但这并非完全排除被害作为犯罪起诉者的诉讼地位

  • 标签: 中被害人 公诉案件 地位评析
  • 简介:摘要刑事被害的知情权,系刑事案件被害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利。它不仅是被害实现其他诉讼权利的基础,同时也承载着公平正义、社会秩序、诉讼效率、司法的权威性等深层次的价值。我国刑事程序法尚未建立对被害的援助制度,被害知情权的保障不到位,公安司法机关对刑事被害知情权的认识不够深入。为让被害的知情权真正得到保障,宜从立法、制度、人员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知情权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