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雌激素及其变化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于北京医院就诊停经49 d以内且进行过1次以上的血清雌激素水平测定的早孕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其中至妊娠12周正常妊娠组185例、稽留流产组68例,比较正常妊娠组与稽留流产组血清雌二醇及雌二醇日变化值(ΔE2),并分别以雌二醇和ΔE2为诊断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稽留流产的准确性。结果正常妊娠组与稽留流产组相比,雌二醇[分别为(2 025±793)、(1 513±679)pmol/L]和ΔE2[分别为(192±207)、(45±98)pmol·L-1·d-1]均有显著差异(P=0.014、P<0.01)。分别以雌二醇和ΔE2为诊断标准,进一步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95%CI为0.853~0.937)、0.961(95%CI为0.932~0.990),雌二醇和ΔE2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 661.6 pmol/L(即454.0 pg/ml)、109.8 pmol·L-1·d-1(即30.0 pg·ml-1·d-1),敏感度分别为86.4%、91.7%,特异度分别为86.1%、88.6%。结论雌二醇和ΔE2是早孕期预测妊娠结局的良好指标。
简介:目的由于氢氧化钙的高碱性与其生物学活性相关,不同氢氧化钙类盖髓剂可能的pH变化成为主要的关注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测定5种不同的氢氧化钙类盖髓剂在不同时段的pH水平。材料和方法被测试的材料分别是Dycal、Life、Calic、DycalVLC和Calcident450。样品按照厂家说明在塑料模型中调和;每种材料5个标准样本。将这些样本分别放人装有10ml去离子水(pH7.0)的独立小瓶中,并置于20°室温中。混合后1小时、24小时、3天、7天分别测定样本的pH值。记录每种样本在不同时间段的pH值变化,并计算其均值。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每个材料在不同时间段的pH均值都有显著差异。DycalVLC在第一小时内的测量值最高,Calcident450在其他时间段内测量值最高。材料的pH值在各个时段内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所有材料均使去离子水pH值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患者体内部分检验指标的变化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中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间接受大量输血的所有患者进行统计常用指标检测,按照实验要求录入71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所有患者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分析其变化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患者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指标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变化,其中血小板在接受,输血后数量明显减少,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患者的血清电解质、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做好相应的分析和处理,能够有助于防止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助于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后感染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6例甲状腺切除术后感染患者(A组)围手术期空服血糖(FBS)水平进行检测,将其结果与同期治疗的甲状腺术后无感染患者(B组)48例比较。结果A组的FBS均值为14.93±3.71(mmol/L),B组为8.62±2.33(mmol/L),A组的FBS均值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FBS>14mmol/L为20例,较B组的6例高(x2=27.252,P<0.01)。结论术后血糖增高是甲状腺切除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应当重视其围手术期的血糖水平,积极控制术后过高的血糖水平,或许能够降低甲状腺切除术后的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指标的变化与其大血管病变做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NGT(糖耐量正常)组、IGT(糖耐量受损)组、T2DM(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组,每组患者100例。对全部患者连续监测3天动态血糖,对患者MBG(平均的血糖水平)、MAGE(日内血糖平均的波动幅度)及其MODD(日间平均血糖的绝对差)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IMT(两侧颈动脉其内膜的中层厚度)与内膜的连续性以及AS(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积分等相关指标进行B超观察。结果与NGT组进行比较,IGT组和T2DM组的高血压与冠心病以及卒中的发生率均逐渐增高,并且后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NGT组与IGT组以及T2DM组,其IMT与AS积分等相关指标呈递增趋势,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患者动态血糖的监测结果提示,IGT组与T2DM组其血糖波动的幅度较NGT组增大明显,而T2DM组则最为明显。经多元分析后发现,As积分和平均的IMT与MAGE呈正相关。结论波动性的高血糖和AS呈密切相关,而血糖其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高。患者血糖稳态的受损则可能是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检测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用BECKMAN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87例脑梗死患者和7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糖(GLU)以及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4项血脂指标的检测,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7例脑梗死患者中,TC、TG和LDL-C含量变化与73例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HDL-C、TC/HDL-C与73例健康体检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GLU和TC的水平升高以及HDL-C的水平下降与脑梗死均有一定关系,应重视对患者的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积极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华南汉族青年脑梗死的血压、血脂、血糖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国华南地区年龄<45岁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对象,与年龄大于45岁脑梗塞患者以及<45岁的正常人做对照分析,比较3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两组脑梗塞患者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均高于正常人,而上述指标在45岁以上脑梗塞者又高于小于45岁脑梗塞者。结论45岁以下脑梗塞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人,但又低于45岁以上脑梗塞患者。说明低龄脑梗塞有不同于高龄脑梗塞的发病机理,针对这一特点,在临床护理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术中静脉麻醉药是否与血糖变化相关联。方法 随机选取 50 例全麻非心脏手术患者,记录年龄、体重、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进行麻醉诱导前( T0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 5min( T1 )、手术开始后 10min( T2 )、1h( T3 )、2h( T4 )、3h( T5 ) 血糖监测。 结果 术中各阶段患者血糖发生波动变化,T1 、T2 、T3 、T5 与前一次血糖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时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与 T1 血糖变化量呈现负相关性,分别在不同年龄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麻术中静脉麻醉药物抑制血糖代谢,影响血糖变化。
简介:摘要:柴油的十六烷值是表示柴油抗爆性的指标,用来表示柴油的着火性能,是成品柴油出厂分析的重要分析项目。
简介:摘要本中心在2010年6月18号和市第一院内分泌科对姜山镇3903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的测定。其中空腹血糖值位于(3.05~6.1mmol/L)的3181例,(6.11~23.9mmol/L)的722例,糖化血红蛋白值位于(3.40%~6.2%)的2819例,(6.21%~14.8%)1084例,经配对X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期间肌肉指数变化值预测胃癌根治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3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6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63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41例、圣玛丽亚医院58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0例,女92例;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6~79岁。362例病人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04例病人设为建模组;圣玛丽亚医院收治的58例病人设为验证组。观察指标:(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物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4)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采用门诊、电话、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物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行新辅助化疗前皮下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肌肉指数、癌胚抗原(CEA)、CA19-9、体质量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修正全身炎症评分(mSIS)分别为31.2 cm2/m2(0.6~96.0 cm2/m2),25.1 cm2/m2(0.1~86.3 cm2/m2),47.1 cm2/m2(27.6~76.6 cm2/m2),43.2 μg/L(0.2~1 000.0 μg/L),108.7 U/mL(0.6~1 000.0 U/mL),21.9 kg/m2(15.6~29.7 kg/m2),46.8(28.6~69.0),(1.0±0.8)分;行胃癌根治术前上述指标分别为32.5 cm2/m2(5.1~112.0 cm2/m2),25.4 cm2/m2(0.2~89.0 cm2/m2),47.0 cm2/m2(16.8~67.0 cm2/m2),17.0 μg/L(0.2~1 000.0 μg/L),43.9 U/mL(0.6~1 000.0 U/mL),21.6 kg/m2(31.1~29.0 kg/m2),47.7(30.0~84.0),(1.0±0.8)分;行新辅助化疗期间上述指标变化值分别为1.4 cm2/m2(-31.0~35.1 cm2/m2),0.2 cm2/m2(-23.5~32.6 cm2/m2),-0.1 cm2/m2(-18.2~15.9 cm2/m2),-26.2 μg/L(-933.5~89.9 μg/L),-64.9 U/mL(-992.1~178.6 U/mL),-0.3 kg/m2(-9.7~7.1 kg/m2),0.9(-27.1~38.2),(0.0±0.8)分。(2)随访及生存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中,284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随访期间,130例病人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9例病人因非肿瘤原因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54.6%。验证组58例病人中,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期间,21例病人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63.8%。(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影响建模组304例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风险比=1.685,2.619,95%可信区间(CI)为1.139~2.493,1.941~3.533,P<0.05]和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468,2.577,95%CI为1.000~2.154,1.919~3.4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508,2.287,95%CI为1.013~2.245,1.691~3.093,P<0.05);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317,95%CI为1.719~3.123,P<0.05)。(4)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304例建模组胃癌病人皮下脂肪指数变化值、内脏脂肪指数变化值、CEA变化值、CA19-9变化值、BMI变化值、PNI变化值、mSIS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49(95%CI为0.504~0.593)、0.501(95%CI为0.456~0.546)、0.566(95%CI为0.521~0.610)、0.519(95%CI为0.474~0.563)、0.588(95%CI为0.545~0.632)、0.553(95%CI为0.509~0.597)、0.539(95%CI为0.495~0.584),与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AUC[0.661(95%CI为0.623~0.7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60,5.326,3.353,4.786,2.455,3.448,3.987,P<0.05)。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最佳截点值为0.7 cm2/m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与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总体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7.510,21.830,P<0.05)。选取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为预后指标,在建模组病人中构建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其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62(95%CI为0.708~0.815)和0.788(95%CI为0.661~0.885),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06(95%CI为0.648~0.765)和0.727(95%CI为0.594~0.835),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22,1.830,P<0.05)。(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评分0~6分为低风险,评分>6分且≤10分为中低风险,评分>10分且≤13分为中高风险,评分>13分为高危风险。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及验证组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病人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75.276,14.989,P<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结论新辅助化疗期间病人肌肉指数变化值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预测指标,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风险评分可评估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生存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6种正畸加力附件在口内、人工唾液、空气三种环境的剩余力值。方法6种正畸加力附件按材料性能分为组1:金属材质组(镍钛拉簧)和组2:聚氨酯材质组(透明结扎圈、银色结扎圈、分牙圈、弹力线、弹力链)。每种材料施加200 g初始拉力,分别置于口内、人工唾液和空气环境中,检测初始状态和加力后4 h、1 d、2 d、4 d、7 d、14 d、21 d、28 d时间节点的拉力值。结果组1镍钛拉簧在各个时间截点的拉力值均显著大于组2的5种聚氨酯材料。加力4 h后6种附件拉力均有显著下降,口内环境剩余力值镍钛拉簧(182.22 g)>弹力线(139.30 g)>弹力链(138.61 g)>透明结扎圈(121.26 g)>分牙圈(109.53 g)>银色结扎圈(100.15 g),人工唾液环境镍钛拉簧(183.22 g)>弹力线(145.14 g)>弹力链(143.55 g)>透明结扎圈(138.14 g)>分牙圈(119.61 g)>银色结扎圈(117.13 g),空气环境镍钛拉簧(196.80 g)>弹力链(160.74 g)>透明结扎圈(157.59 g)>弹力线(153.87 g)>银色结扎圈(147.30 g)>分牙圈(142.08 g)。24 h后拉力衰减趋于平缓。同个时间点,5种聚氨酯材质正畸加力附件拉力值均为空气>人工唾液>口内(P<0.05)。组1镍钛拉簧在口内和人工唾液环境下力值衰减较空气环境下大(P>0.05)。结论正畸加力附件在口腔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拉力衰减,正畸临床施力需要考虑材料特性和力值衰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