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整形美容外科治疗面部除皱的过程中,A型肉毒毒素的运用价值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整形美容外科收入的面部除皱治疗患者共计118例,按照面部皱纹的实际情况展开治疗分组,分别纳入眉纹组33例、鱼尾纹组30例、额纹组35例、混合组20例。针对患者面部皱纹的位置,针对性选择注射剂量和注射方法,在注射后评价四组患者的面部皱纹症状积分、治疗有效性、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统计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结果显示,注射前患者面部皱纹症状积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面部皱纹均得到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情况,分别从非常满意、相对满意、不满意三个指标入手,眉纹组总满意度93.94%;鱼尾纹组总满意度93.33%;额纹组总满意度91.43%;混合组总满意度85.00%;各组患者均具有相对较高的满意度,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在运用A型肉毒毒素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注射局部淤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5%,未出现过敏性休克、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患者(P
简介:[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面部皮肤病,临床特征包括面部隆突部位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症状,其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目前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玫瑰痤疮是一种由多种机制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针对其导致的顽固性潮红和红斑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A,BTX-A)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阻断乙酰胆碱和神经肽的释放,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的持续扩张,从而减轻面部潮红的症状,具有治疗玫瑰痤疮的潜能。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初步证实,BTX-A治疗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BTXA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玫瑰痤疮的新型有效方法。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通过抑制乙酰胆碱及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肌肉性疾病及医学美容等领域。近期的临床实践提示肉毒毒素微量皮内注射可有效改善皮肤潮红及持久性红斑,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该文对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治疗玫瑰痤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不同方法注射与传统保守方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评估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8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泉州市儿童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1~6个月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60例(男38例,女22例),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治疗组分为A型肉毒毒素单点注射组、A型肉毒毒素3点注射组,对照组按照传统保守治疗(对抗牵拉训练为主);每组20例。结果3个组内不同时点,分别对肌肉厚度差值、肌肉长度差值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内患者不同时点间两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LSD法对各组不同时点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间治疗后12个月疗效比较,A型肉毒毒素单点注射组治愈17例,占85.0%;A型肉毒毒素3点注射组治愈19例,占95.0%;对照组治愈16例,占80.0%;3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获得与传统保守治疗相同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type A botulinum toxin,BTX-A)治疗巨结肠根治术后便秘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巨结肠根治术后便秘复发行肛门内括约肌BTX-A注射治疗的19例患儿。统计分析巨结肠根治手术基本信息,BTX-A注射前和注射后1个月、3个月时直肠肛管测压、Wexner便秘评分及肠炎和腹胀发生情况。随访BTX-A再次注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分析,对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BTX-A注射后1个月及3个月,患儿肛门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和Wexner便秘评分较注射前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9例患儿注射BTX-A后腹胀情况减轻18例,肠炎症状减轻17例,腹胀情况、肠炎症状较注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8例(42.1%,8/19)患儿因梗阻症状反复发作进行了BTX-A多次注射。5例(26.3%,5/19)患儿注射后出现肛门疼痛。结论BTX-A注射可降低巨结肠根治术后的便秘复发患儿的梗阻症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oNT/A)预防小鼠慢性偏头痛(CM)发作的疗效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24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模型组(n=8)、BoNT/A预防组(n=8)。后2组小鼠均于第1、3、5、7、9天腹腔注射10 mg/kg硝酸甘油(NTG)建立CM模型,BoNT/A预防组小鼠于首次注射NTG前1 h先注射0.18 U/100 μL BoNT/A,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第1、3、5、7、9天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痛仪检测小鼠足底和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及NTG注射后2 h诱发的急性机械痛阈值;第1、3、5、7、9天注射NTG后2 h采用转棒实验测试小鼠的运动功能;第9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节(TG)、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TNC)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裂解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NC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因子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PT-qPCR)检测小鼠TNC中NLRP3炎性因子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7、9天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7、9天口面部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5、9天口面部急性机械痛阈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5、9天口面部急性机械痛阈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3、5、7、9天足底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和急性机械痛阈值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第3、5、7、9天足底机械痛阈的基础值和急性机械痛阈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棒实验结果显示,3组小鼠在转棒上跑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中CGRP、SNAP25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G中CGRP、SNAP25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CGRP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CGRP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NLRP3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NLRP3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IL-1β mRNA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IL-1β mRNA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BoNT/A预防组小鼠TNC中CGRP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NT/A可以降低TG中SNAP25的表达,减少CGRP在TG和TNC的释放,预防CM的发作;BoNT/A具有调控TNC中NLRP3水平的作用。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的时间、创缘张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而A型肉毒毒素可在以上多个方面进行调控。A型肉毒毒素应用于瘢痕防治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就国内外学者对A型肉毒毒素在瘢痕防治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应用中产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A型肉毒毒素用于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例麻痹性内斜视患者为例,其中26例患者使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A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使用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B组。结果:治疗前以及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眼内肌注射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内直肌痉挛,并且能够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能够对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奠定良好的手术基础,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