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三级基本练习学到三级,功夫见长,音阶的速度可比二级略快。但这里要求弹三个八度,弹奏时应以三个音为一拍才好听和完整。当每拍里的音符增加而速度标准不变(同二级一样=72),实际速度已经加快了,所以我们仍然把速度定在=72左右就可以,不过在声音的饱满清晰、力度的均匀、左右手的平衡和指法熟练等方面要明显好于二级才行。二级里我们强调了(?)大调的指法在右手用(?)组合,这里我们要提出(?)大调和b小调的指法,右手仍是(?),而右手从4指起:(?),(?)指在这个调里暂不用了;还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记指法,即开始前半截两个黑键处三个音,后半截在三个黑键处四个音,白键留给大指:
简介:在石刻目录综集类中,所见著录属河北地区的历代石刻存目,有明代周弘祖撰《古今书刻》二卷,光绪丙午(1906)长沙叶氏观古堂仿明刊本,下卷专载碑目,著有北直隶(今河北省)所属各府境内现存石刻碑目。再者是清同治十年(1871)黄彭年等纂修的《畿辅通志》,内载有《金石略》十五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河北省博物馆印行的天津樊文卿先生辑的《畿辅碑目》。以上所见仅此三种。1991年初夏,余在书库整理旧籍时,偶发现《畿辅续志金石目》稿本一册,虽署名金石目,但无金类钟鼎彝器之目,只有碑铭墓志经幢诸目,未署撰者姓氏,著录详备,并无印本行世,书衣正面题写乙卯五月十日,茫父记,此稿本末页亦题乙卯五月十日石驸马街校舍校毕,茫父。(今按姚华字重光,号茫父,
简介:劇目的累積是劇種成長的指標,台灣歌仔戲自二十世紀初出現,流播至今超過一百年,累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劇目。然而,長久以來,台灣民間歌仔戲主要採取'做活戲'(即'幕表戲')的方式運作其演出,這些劇目絶大部分未經寫定,只透過演員的表演和流動,在各職業歌仔戲劇團間傳递。内臺時期的劇目在演出當時並未被記録下來,目前已無由得見。所幸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歌仔戲在廟會劇場演出的'活戲'劇目,大多取自内臺劇目的删修改編;當然也有少部分爲當今藝人新創,這使我們得以探索歌仔戲'活戲'劇目的内涵。本文試圖爲台灣歌仔戲幕表戲劇目遺産整理出一份初步目録。首先説明筆者對於建構此一劇目目録的理念,材料的獲取和選擇,目録架構的設計和考量等;接着呈現目録内涵。總計筆者'所知'和'所見'的歌仔戲劇目,有確實來源依據足供登録者,共753筆。這份目録不僅可以作爲特定劇目流傳和辨識的起點,對於瞭解歌仔戲這個劇種的劇目内涵、題材偏好等都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