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不同验证模式对头颈部肿瘤强调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头颈部肿瘤患者70例,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5例)采用二维KV-KV位置验证,观察组(n=35例)采取三维椎体束CT位置验证。分析两组验证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左右、头脚及前后摆位误差平均值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摆放误差最大值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影像采集获取时间和验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维KV-KV及三维椎体束CT模式均能够减少摆位误差,差异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深吸气屏气(DIBH)与自由呼吸(FB)状态下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保乳术后采用DIBH技术行全乳放疗的左侧乳腺患者30例,并选取30例自由呼吸状态下接受全乳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放疗计划系统CT图像与放射治疗期间锥形束CT的位移,确定摆位误差,并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外扩至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摆位误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组患者共拍摄锥形束CT图像318套,平均每人(5.1±1.1)套。FB患者摆位误差在x轴、y轴和z轴的位移分别为(2.2±1.7) mm,(3.1±2.5) mm,(3.3±2.3) mm。DIBH患者摆位误差在x轴、y轴和z轴的位移分别为(2.1±1.6) mm,(2.6±1.7) mm,(2.5±2.1) mm。在y轴和z轴方向,DIBH患者的位移显著小于FB患者(P=0.015、0.004),两组患者在x轴方向位移无明显差别(P=0.294)。DIBH患者CTV至PTV在x轴、y轴和z轴方向外扩边界分别为6.2、7.3、7.8 mm。DIBH组放疗第一周与后续放疗、不同体重指数(BMI)的摆位误差无差别。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时,DIBH技术摆位误差小于FB,推荐DIBH放疗的CTV至PTV的外扩边界为6~8 mm。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癌放疗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差异性及摆位误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108例(男84例,女24例,中位年龄5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真空袋固定。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A组(双手上举52例)、B组(双手下垂56例)。患者治疗前使用机载锥形束CT(CBCT)扫描,总共得到容积CT图像677次。重建后和定位CT图像进行六维配准,记录摆位误差数值。原始数据取绝对值后行Kolmogorov-Smirnov Z非参数秩和检验,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和B组六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在头脚(SI)、左右(LR)、腹背(AP)方向的误差值依次为:0.20(0.30)cm、0.20(0.20)cm、0.20(0.20)cm和0.20(0.30)cm、0.20(0.20)cm、0.10(0.20)cm;原始数据取绝对值后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Z值分别为0.875、0.844、2.164,AP方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A组和B组在冠状位(RTN)、矢状位(Pitch)、横断位(Roll)方向的误差依次为:0.50(0.60)°、0.60(0.70)°、0.70(0.90)°和0.50(0.60)°、0.80(1.20)°、0.60(1.00)°;原始数据取绝对值后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Z值分别为0.942、2.645、2.356,Pitch与Roll方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方向的误差与LR、AP、Pitch方向的误差有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209、0.338、0.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P方向的误差与Pitch、Roll方向的误差有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150、-0.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线性方向:B组在AP方向的摆位误差比A组小;旋转方向:A组在Pitch方向的摆位误差比B组小,B组在Roll方向的摆位误差比A组小。根据相关性分析,SI方向误差与LR、Pitch方向误差低度相关,与AP方向误差中度相关;AP方向误差与Pitch、Roll方向误差低度相关。临床应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固定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68例接受调强放疗(IMRT)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组(体膜组,42例)和乳腺托架组(托架组,26例)。在患者的第1、6、11、16、21次治疗摆位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腹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记录放疗摆位的时间。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分布比例、摆位时间,计算出各自的MPTV外放值,并分析多种因素对体膜组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42例体膜组扫描210次,26例托架组扫描130次。体膜组和托架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2±2.01)和(2.38±1.92) mm、(3.29±2.46)和(3.88±2.76) mm、(3.47±2.29)和(4.11±3.15) mm,其中两组在AP和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2.16,P<0.05); 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 3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高,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 P<0.05);当AP和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5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低,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29, P<0.05)。体膜组的摆位时间较短,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RL、AP、SI方向体膜组计算的MPTV值均小于托架组。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方式对高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会造成AP和(或)SI方向的摆位误差偏大。其中,SI方向<60岁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高龄患者(≥ 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 AP和SI方向BMI<24 kg/m2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BMI≥ 24 kg/m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04,P<0.05); AP方向治疗时间>2周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的患者(治疗时间≤ 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放疗时应用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可以降低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缩短摆位时间。对于≥ 60岁、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要关注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以保证放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在临床的放疗治疗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不同体位固定系统使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86例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均行放射治疗,在2022年1月--2022年11月时间内被选择进入本次研究,对所有人进行数字随机抽取分组,研究组(43人),立体定向体架联合真空负压垫体位固定系统,对照组(43人),体部固定底板联合塑形垫及热塑成形网膜体位固定系统,对比两组的误差数据、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对照组,研究组误差率更小(P<0.05)。结论:在临床的放疗治疗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使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体定向体架联合真空负压垫体位固定系统误差更小,具有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摆位方式对放射治疗的颈段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影响。方法:根据体位固定方式不同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64例颈段食管癌患者为两组。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的配准分析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中三维匹配和六维匹配的差异性以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图像配准资料,每次治疗前执行1次CBCT扫描,整个疗程共获取637套CBCT图像。最后在医科达MOSAIQ系统中通过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的配准,分析旋转误差与平移误差间的差异,初步以旋转角度1°为界对旋转误差分组,分析其与平移误差的相关性,并探究体位固定装置外扩边界的肿瘤靶区外放边界值(MPTV)大小有无差异。结果冠状位(Rtn)旋转误差与前后方向(Vrt)(r=0.187,P<0.001)、矢状位(Pitch)旋转误差与Vrt(r=0.183,P<0.001)和左右方向(Lat)(r=0.142,P<0.001)、横断位(Roll)旋转误差与Lat(r=0.116,P=0.003)均呈正相关。旋转误差<1°时对平移误差基本上无影响(P>0.05),旋转误差≥1°时,Rtn与Vrt(r=0.208,P<0.001)和Lat(r=0.116,P=0.009)、Pitch与Vrt(r=0.241,P<0.001)和Lat(r=0.153,P=0.005)均呈正相关,Pitch与Vrt呈现中等程度相关。Roll对Vrt、Lat、Lng(上下方向)均无相关性(P>0.05)。三维和六维配准在Vrt、Lat、Lng三个方向的MPT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能使用六维数据应用于三维床的平移,旋转误差>1°时,对平移误差有明显影响。当旋转误差Rtn≥1°时,对治疗床的升降有明显影响,旋转误差Pitch≥1°时,对治疗床的升降及左右有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宣教对放疗摆位精度的作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接受调强放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正常按流程进行放疗前各项步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放疗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放疗摆位精度以及放疗的顺应性(包括放疗副反应、放疗计划完成率、生存质量)差异。结果 观察组Online全范围全程配准、Offline颅面部全程配准及Offline颈部全程配准在X轴、Y轴、Z轴的误差值均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0%,低于对照组的66.67%,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放疗计划完成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放疗后功能维度评分、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症状维度评分、6个单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开展放疗宣教有利于提升放疗摆位精度,改善放疗的顺应性,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锥形束CT(CBCT)引导对非小细胞肺癌(NCSLC)放疗摆位误差以及靶区组织射线受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4例NCSLC患者,采集264次CBCT图像,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对CBCT图像以及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分析,获取左右(X轴)、头脚(Y轴)与前后(Z轴)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CMS治疗计划系统中输入误差,对实际照射进行模拟,并分析实际照射中靶区以及正常组织所受剂量。结果①摆位误差,X轴(-0.39±0.279)mm,Y轴(1.41±0.527)mm,Z轴(-0.79±0.214)mm;②模拟未移床时,肺V5、V10、V20、V30、脊髓Dmax与心脏Mean是原计划的(102±6)%、(103±9)%、(105±14)%、(110±42)%、(98±6)%、(92±5)%。结论放疗过程中,通过CBCT,有助于纠正摆位误差,控制靶区与正常组织射线受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放疗患者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两种不同标记法在放疗时的摆位精度和误差。方法将40例乳腺癌放疗患者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是将两侧标志点标记在真空袋上,B组是将两侧标志点标记在患者皮肤上。通过配准验证片和数字化重建图像(DRR)的骨性解剖结构,计算X、Y、Z轴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结果A组在X(左右方向)及Z(腹背方向)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大于B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Y(头脚方向)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将两侧的标志点标记在患者皮肤上,可提高摆位精度,减少摆位误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有效摆位方法。方法70例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来到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奇数偶数法的手段进行随机2组分组处理,其中35例患者采用源皮距摆位,作为本次实验当中的对照组;另外35例患者采用等中心摆位,作为本次实验当中的观察组。比较两种不同摆位的误差发生情况。结果由于在治疗过程当中患者体位移动造成的位置不确定度,观察组误差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差(P<0.05),差异对比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采用等中心摆位,有利于缩小摆位误差,保证放射治疗的成功。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摆位技术;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20例。制作个体化头颈肩热塑面罩,分别在EPID下摆位。根据治疗要求在EPID下进行体位固定,对比治疗计划DDR图像与政策为验证片之间的差异。连续6周拍下正、侧面验证片,与治疗计划DRR图像和第1次验证片进行对比,对把区中心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结果从第5周以后开始,X、Y摆位误差明显较大(P<0.05);结论以治疗计划DRR图像为基础,与每一周的验证片进行对比,能够为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支持,提高放射质量,及时纠正摆位误差。
简介:摘要 目的:深入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摆位技术;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 20例。制作个体化头颈肩热塑面罩,分别在 EPID下摆位。根据治疗要求在 EPID下进行体位固定,对比治疗计划 DDR图像与政策为验证片之间的差异。连续 6周拍下正、侧面验证片,与治疗计划 DRR图像和第 1次验证片进行对比,对把区中心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结果:从第 5周以后开始, X、 Y摆位误差明显较大( P<0.05);结论:以治疗计划 DRR图像为基础,与每一周的验证片进行对比,能够为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支持,提高放射质量,及时纠正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