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世界上最早使用雕版和纸张印成的书,是公元三六三年左右我国唐朝印刷的《女则》。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简策版书,是我国一九五一年在长沙城外古墓中发现的三十七
简介:近来,我时常处于一种神情恍惚不知所措之中,更怕面对我那原先成双成对而今形单影只的书柜和落落寡欢的书桌。过去那种令我心驰神往的“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春来无别事,一帘花雨且吟诗”的景致早已荡然无存,不由深深体验到一种被书遗忘被诗遗弃的悲凉。回首那间由阳台改作的书房,更是黔驴技穷,徒生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半年前,不知哪根神经出了毛病,突然决定将陋室稍作美容。儿子和一套高柜便耀武扬威地雄踞进我的书房,逼得我只好将书房撤退到阳台上。艰苦朴素的阳台根本无法容纳我那几个丑陋无比而又沉重无比的书柜,加上妻子锲而不舍地埋怨我到处扔书报的恶习有碍观瞻,只好狠心清理出两百多斤书报并叫来收废品的老汉换来一条
简介:在我们这座城市里,本人好歹也算是个文化人,文化人与书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的藏书并不多.我的书斋有四个书柜.第一个放着我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散文集以及发表我作品的数百家刊物、报纸剪辑本、书籍,还有批评我的书刊、报纸.夜深人静、月照窗棂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打开这个书柜,里面全是充满了我骨血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真诚的.我曾对一位文学爱好者讲:在某种尴尬的场合,人可能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进入创作状态,你就是上帝,还有必要说假话吗!所以,这些作品问世后,就像小时候用石头飘河中水花,大小都有些响声,而没有将石头扔在河滩上,努力实践着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的想法.
简介:缘份,即说是命中注定的。我与书结缘却很偶然,然而,这偶然结下的书缘,却像一缕温暖的春风,沐浴着我的童年、少年……延伸退休永远的风景。我家并非书香门第,因我上学,家里才有几本书,那是小学课本。我在挂着小学校牌子的庙房里念书,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偶然看到的一本《儿童文学》,让我惊异于课本以外精彩纷呈的世界,使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书结缘后,上课、做作业成为每天不得已的任务,读自己喜爱的书才是我最大的乐趣,《寄大读者》、《闪闪的红星》,能找到什么读什么,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快快长大,挣钱买书。到了高中,在校图书室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课外书更是钻头觅缝,如痴如醉。图书馆的
简介:2005年初,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颁奖典礼上,重庆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屏前幕后——我的导演生涯》和《重庆古镇》双双荣获大奖。2004年,重庆出版界硕果累累,景象纷纭。作家们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先后推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力作,这些作品多方面显示了重庆作家开阔的视野和不俗的创作,在全国令人瞩目,好评如潮。在新的一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重庆作家的创作将获得更大的收获。
简介:青年朋友登门,常诉说不得名师指导为憾。我说,古代名碑刻迹便是最好的老师。来者说,名碑刻迹无以言传。我说,那“碑”与“迹”的存在就标志着身教,就意味着言传,不过要学习者去深入体察、辨别,取其所当取者,弃其所不必取者,把“无言”的字帖当成一位活生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刚好手头一篇培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思想家)的名文《论读书》,里面有这样的话:“……然而学问本身不会教给人们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于书外,超乎书上,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照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说的“书外”与“书上”非它,最基本的一条是实践,他所说的“细心观察”是经验———理性———经验的过程,也全然离不开实践的。从事书法创作要讲悟性、灵气、天分,可是离开了刻苦锻炼,一切都将落空。古人名碑刻迹如何在我们心中活起来,眼前之竹怎样成为胸中之竹,又怎样化为笔底之竹,这里有一个相互转化即如何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临摹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读帖也被肯定为有益的途径。但是,如何临摹与读帖又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深化的问题。“实践”只要不是盲目的,那不断具体化与深化的过程便无止境。倘若学帖而不遵帖,又倘若学帖而惟帖是从,都一样得不到古人的精髓,也没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