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脏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HFpEF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无明显变化。E、A及E/A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E及A/E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炎症因子中hs-CRP无显著变化,观察组IL-1、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能通过影响HFpEF患者的炎症因子,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培哚普利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叔丁胺片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进行治疗。对比患者间的心功能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EVDD与CI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的LVEF要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培哚普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射血分数下降问题效果更加显著,能够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福辛普利、螺内酯及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福辛普利作为治疗期间服用的固定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服药基础上联合螺内酯及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生命体征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2组各项生命体征数值均改善,观察组心率、心搏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福辛普利、螺内酯及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索洛尔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抗心衰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服用常规抗心衰的基础上加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在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分别检测观察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治疗前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中脑钠肽及心房钠尿肽等指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比索洛尔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非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非射血分数降低CHF合并轻中度COPD患者,按照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来计算倾向性得分,依据1∶1比例进行匹配,将247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247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和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均为P>0.05)。平均随访(23.2±12.1)个月,观察组的因心力衰竭加重而住院风险(27.5%比40.9%)和因COPD急性加重而住院风险(23.1%比36.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其中,应用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患者的因心力衰竭或COPD加重的住院风险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但两组的死亡风险相似(25.5%比33.2%,P=0.1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2.021)、糖尿病(HR=2.687)、肺功能(HR=1.834)、肾功能(HR=2.483)、B型利钠肽(HR=3.531)是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均为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合并轻中度COPD的非射血分数降低CHF患者再住院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CHF)诊断中联合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E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疑似CHF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均接受BNP检查及EF%检查,对比单纯BNP检查、单纯EF%检查及联合BNP及EF%检查对CHF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所观察的200例患者中,共有162例明确诊断为CHF。经ROC分析显示,单纯BNP检查、单纯EF%检查及联合BNP及EF%检查对于VHF均具有诊断价值,但单纯BNP检查、单纯EF%及联合BNP及EF%检查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7、0.571及0.685,联合BNP及EF%检查对CHF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单纯BNP检查及单纯EF检查%(P<0.05)。结论在CHF的临床诊断中,联合BNP及EF%检查较单纯BNP检查及单纯EF%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将其应用于CHF的诊断中。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分层应变联合心肌做功技术评价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整体心肌做功变化,探讨各参数对HFpEF的诊断性能。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确诊的38例HFpEF患者(HFpEF组)以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8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集常规超声参数,应用分层应变和心肌做功技术分别获取左室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和心外膜下层整体纵向应变(GLSendo、GLSmid、GLSepi)及整体心肌做功指数(GWI)、整体做功效率(GWE)、整体有效功(GCW)、整体无效功(GWW)指标,计算整体纵向应变跨壁阶差(ΔGLS),分析两组间参数的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分层应变及心肌做功参数对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预测价值。结果①HFpEF组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相对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平均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大于对照组,舒张晚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A)、E/A、e′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E、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HFpEF组和对照组GLSendo、GLSmid、GLSepi由内向外依次递减的跨壁梯度仍然存在。③HFpEF组GLSendo、GLSmid、GLSepi、ΔGLS、GWE、GWI、GCW低于对照组,GWW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ROC曲线显示,ΔGLS、GWE预测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曲线下面积(AUC)相对较大,分别为0.884、0.882,最佳截断值为-5.8%、95%,敏感性为84.2%、71.1%,特异性为84.2%、89.5%。⑤两种技术联合诊断的ROC曲线显示,ΔGLS联合GWE的AUC最大为0.944,敏感性81.6%,特异性97.4%。结论斑点追踪分层应变和心肌做功技术均能早期敏感检测HFpEF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损害;ΔGLS、GWE是预测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更可靠的指标,两种技术联合可提升对HFpEF的诊断性能。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肺联合超声(CPUS)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肺瘀血情况,探讨CPUS预测LVEF保留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价值。方法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入院时接受最优急诊再灌注治疗且LVEF保留(≥50%)的AMI患者84例。患者均于再灌注治疗后12 h内完成全面CPUS检查,获取LVEF、左心房最大容积(LAV)、三尖瓣口反流峰值流速(VTR)、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舒张早期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侧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峰值等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舒张早期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侧二尖瓣环平均运动速度峰值(e′)、E/e′;获取肺超声参数:B线数目;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获取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分析CPUS参数对LVEF保留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FpEF的预测效能。结果①住院期间HFpEF的发生率为40.4%(34/84)。②B线数目、LAVI与住院期间HFpEF发生独立相关(P<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B线数目、LAVI单独预测住院期间HFpEF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0.690。B线数目联合LAVI预测住院期间HFpEF发生的预测效能最佳,AUC最大,为0.903,显著优于B线数目和LAVI(均P<0.05)。结论B线数目联合LAVI能够有效预测LVEF保留的AMI患者住院期间HFpEF的发生,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改善有HFpEF发生风险的AMI患者的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联体背景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中老年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和天津河西医院诊区急性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低(HFrEF,LVEF< 40%)组70例(38.9%)、射血分数中间值(HFmEF,LVEF 40%~49%)组50例(27.8%)和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50%)组60例(33.3%),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差异。结果1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HFrEF组与HFmEF组、HFpEF组与HFmEF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心衰再入院分析,HFrEF组47.1%(33例)较HFmEF组48.3%(29例)高、HFpEF组24.0%(12例)较HFmEF组高(HR分别为2.307、2.368,95%CI:0.187~4.480、1.207~4.644,均P<0.05);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HFrEF组57.1%(40例)较HFmEF组34.0%(17例)高(HR=2.053,95%CI:0.187~4.408,P<0.05)。多因素分析,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FmEF组与HFpE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77,95%CI:0.241~0.941,P<0.05);肺心病(P<0.05)、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P<0.01)、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Ⅳ级(P<0.0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肺心病是心衰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医联体背景下中老年住院HFmEF患者临床特征倾向于与HFrEF一致,但其缺血性心脏病特征更显著,HFmEF组患者1年心衰再入院风险低于HFpEF及HFrEF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3组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接诊的62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在双盲法下分为2组,31例/组,对照组接受盐酸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将两组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NT-proBNP(1024.14±908.54)pg·ml-1、LAD(39.63±3.14)mm、LVESD(56.15±3.21)mm和LVEF(48.64±5.55)%优于对照组(1565.26±989.65)pg·ml-1、(41.46±3.60)mm、(54.24±3.14)mm、(45.69±5.4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实验组在这一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示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治疗效果比参照组较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贝那普利,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美托洛尔,所有入住者住院期间均按照以上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两组24小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和两组治疗前后B型脑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DNN、SDANN和RMSSD长于对照组(P<0.05),PNN50%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小剂量美托洛尔能有效的改善心电图变化,减少心肌损伤,减轻心肌氧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民航总医院老年科住院的237例老年HFpEF患者,收集一般资料、血清25(OH)D3、B型利钠肽(BNP)水平、常规生化指标、心脏彩超结果等,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老年HFpEF严重程度及其他心力衰竭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237例老年HFpEF患者中,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组72例,Ⅱ级组80例,Ⅲ~Ⅳ级组85例,3组的血清25(OH)D3水平分别为(22.60±6.13)ng/ml、(20.59±4.61)ng/ml和(15.36±4.37)ng/ml(P<0.01),并且在心功能Ⅰ级组高于Ⅱ级组和Ⅲ~Ⅳ级组,在Ⅱ级组又高于Ⅲ~Ⅳ级组(均为P<0.05)。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133例和非缺乏组104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维生素D缺乏组低于非缺乏组,BNP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在维生素D缺乏组高于非缺乏组(均为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r=0.384),与BNP、LVEDD呈负相关(r=-0.406和-0.255)(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LVEDD、25(OH)D3是老年HFpEF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其中25(OH)D3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负相关(OR=0.896,95%CI:0.846~0.950,P<0.01)。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老年HFpEF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达到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标准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事件(VAE)的发生情况,探讨在此类人群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173例,其中18例患者因符合SCD二级预防被排除,最终纳入155例患者,中位年龄66.7岁,年龄范围18~85岁,男108例(108/155,69.7%),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2~55个月)。根据基线及末次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未改善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末次随访LVEF≤40%或ΔLVEF<10%)及LVEF改善的HFimpEF组(末次随访LVEF>40%,且ΔLVEF≥10%),其中HFimpEF组根据末次随访LVEF是否≥50%分为LVEF完全改善组(末次随访LVEF≥50%)和LVEF部分改善组(末次随访,40%<LVEF<50%),分别比较其基线特征及术后VAE的发生情况,VAE定义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和/或恰当放电治疗或药物复律治疗。结果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HFimpEF组95例,HFrEF组60例;两组患者VAE的发生率分别为5.3%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FimpEF组中64例患者LVEF部分改善,其中4例(4/64,6.3%)记录到VAE;31例LVEF完全改善患者中仅1例(1/31,3.2%)记录到VAE,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对3.2%,P=0.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女性、不符合SCD 1.5级预防适应证、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达到HFimpEF的独立预测因素。随访时未达到HFimpEF标准及CRT植入前的心衰病程是VA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后HFimpEF者,其VA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HFrEF者。LVEF部分改善组与LVEF完全改善组的VA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心力衰竭发作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方法选择DESIRE(Drug-ElutingStentImpactonRevascularization)数据库中LVEF≥50%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和随访死亡率.结果在DESIRE注册的LVEF≥50%的2714例血运重建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中,35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88.6%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者占37.1%.这些患者血运重建术后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14.3%vs1.2%,P<0.001);出院后平均随访(475±244)d,心力衰竭发作前LVEF正常的患者随访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21.4%vs2.6%,P<0.001).结论心力衰竭发作前LVEF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多数冠状动脉病变弥漫,肾功能受损的发生率较高.这些患者行血运重建术后院内死亡率和长期随访死亡率高,提示这组患者病情重,应加强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40例/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脏超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增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房内径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入院时及出院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对住院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出院后长期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住院的临床诊断为HFrEF且存活出院的患者,于入院1 d内及出院前3 d内检查血常规,计算NLR,采用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入院时及出院前NLR联合对HFrEF患者出院后长期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存活出院患者随访至2020年12月或全因病死。结果共入选了368例HFrEF患者,年龄为(54±14)岁,女性79例(21.5%)。患者出院后随访时间的M(Q1,Q3)为30(10,60)个月,其间95例患者死亡,全因死亡率为25.8%。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出院时收缩压水平及出院时是否口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指标后,出院前NLR是住院HFrEF患者出院后长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1.143,95%CI:1.048~1.248,P=0.003)。与入院时NLR≤2.25且出院前NLR≤2.00患者比较,入院时NLR>2.25且出院前NLR>2.00患者出院后长期全因死亡增加近1倍(HR=1.968,95%CI:1.198~3.234,P=0.008)。结论出院前NLR是HFrEF住院患者出院后长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入院时及出院前NLR有助于更好地评价患者出院后的全因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因心力衰竭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患者42例,其中21例HFpEF患者作为HFpEF组,21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作为HFrEF组,另选取年龄、危险因素等相近的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其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GLS)和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HFpEF组GLS和PSD值与HFrEF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GLS、PSD值方面,对照组<HFpEF组<HFrEF组,P<0.05。③对HFpEF组患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LS和PSD均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50和0.40,P均<0.05。结论GLS和PSD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具有评价意义,虽然HFpEF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大多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