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任顺气针法是贺军主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并在大量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针法。该法取穴多以任脉穴位为主,并沿经气由下而上流注的方向进针,具有调理气机和平衡阴阳的功用,因而临床中运用此法可治疗诸多常见疾病。现以心脏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和中风后恢复期便秘为例介绍通任顺气针法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针刺疗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 便秘
  • 简介:【摘要】介绍张唐法主任医师基于健脾益气与疏肝和胃治疗原则,采用“疏肝健脾针法”治疗功能性便秘之临床探讨,在改善患者排便次数、大变性状等方面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疏肝健脾针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短刺针法配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用短刺针法配合电针治疗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约63%,好转率约35%,未愈率约2%。结论短刺针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 标签: 短刺针法 电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捏进针法是否能在皮下注射中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随机选取100名患者,实验组在注射前先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上臂三角肌两面侧的皮肤与肌肉、肌腱提捏起,在重复提捏动作的过程中快速进针,进行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法进行注射。使用采用词语评定量表法在每次皮下推注药液后即刻由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注射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采用提捏进针对患者的疼痛刺激较小,在不同年龄、性别、剂量、剂型及注射部位均不影响该手法减轻注射疼痛的效果;结论运用提捏进针法能减轻因注射引发的疼痛。

  • 标签: 提捏进针法皮下注射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持针法对两组婴幼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分析。结果用右手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柄法进行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用拇指、食指、中指前后三固定持针柄法进行穿刺成功率为84%。结论用右手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柄比用拇指、食指、中指前后三固定持针柄法进行穿刺成功率高。

  • 标签: 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持针法
  • 简介:摘要不寐,俗称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复睡以及彻夜不寐,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灸对于治疗不寐有一定的优势,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且针对病因病机治疗,标本兼治。

  • 标签: 不寐 针灸 泻南补北 难经
  • 简介:静脉采血为有创操作,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局部疼痛、出血、青紫、肿胀.为了减少病人采血并发症,我们尝试在肘正中静脉采血时采用垂直进针方法采血.经过观察发现垂直进针法采血可有效减轻疼痛,减少采血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静脉采血 垂直进针法 应用 成人 并发症 有创操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太极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太极针法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每日1次,治疗至出院时结束。利用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结果评分表(Portmann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总体疗程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指数优于常规针刺,且可明显缩短治疗疗程。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太极针法 常规针刺
  • 简介: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调督和胃针组、普通针刺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结果调督和胃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电图疗效,改善面部神经和面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调督和胃针法 周围性面瘫 肌电图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子午流注针法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并通过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而按时取穴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国内研究文献,综合性阐述子午流注针法在目前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结果发现,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疗效显著,但远期临床治疗效果仍存在质疑,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

  • 标签: 子午流注针法 心血管疾病 时间医学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老年颈肩腰腿痛采用平衡针法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20年6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平衡针法、常规针灸在膝关节疼痛治疗中的影响。方法 收入该院2022.05-2023.05间的40例膝关节疼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行常规针灸)、 研究组(行平衡针法),各20例,治疗3周,对比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周后研究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在膝关节疼痛治疗中效果更好,能够显著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平衡针法 常规针灸 膝关节 疼痛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务工作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发病时间进行选穴、配穴,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患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纵观文献,大多从穴位选取、针刺手法与疗程等方面叙述针灸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少有从中医角度对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渊源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在此对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的理论渊源进行探讨与分享。

  • 标签: 心绞痛 子午流注 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斡旋针法组与温针灸组,每组43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斡旋针法组采用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对比两组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胃镜评分、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嗳气返酸、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结果斡旋针法组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温针灸组(79.07%,34/43),P<0.05。治疗后,斡旋针法组胃镜评分及GSRS评分均低于温针灸组(P均<0.05),嗳气返酸、胃脘疼痛、食少纳呆积分低于温针灸组(P<0.05);斡旋针法组胃泌素水平低于温针灸组,胃动素水平高于温针灸组(P<0.05)。结论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黏膜状态,减轻临床症状。

  • 标签: 慢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 斡旋针法 温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吞咽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雄安新区安新县中医医院内1科收治的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单盲法评价,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以及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疗效评价指标为间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以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2周后,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0%(27/36),治疗组痊愈1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88.9%(32/36);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8,P<0.05)。(2)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该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2.02、2.42,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增高(t=0.735,P<0.05)。(3)SSA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评分较各自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2.04、2.46,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t=0.732,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和吞咽治疗仪合用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吞咽能力。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针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预防性单腔回肠造口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符合预防性回肠单腔造口术适应证,排除年龄>80岁、基础疾病复杂、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肠管末端血液供应不良以及肠管末端严重水肿或感染严重者。其中2021年10月1日前治疗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间断缝合法进行回肠造口(传统法造口组,60例);2021年10月1日以后治疗的患者,采用两针法连续缝合进行回肠造口(两针法造口组,38例)。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操作如下:第1根缝线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后鞘及前鞘由深至浅分2层连续缝合;一期开放造口,第2根缝线将肠管全层与皮肤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造口手术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针法造口组肠造口手术时间较传统法造口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2.2)min比(25.1±2.4)min,t=-17.874,P<0.001]。两针法造口组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法造口组[分别为5.3%(2/38)比31.7%(19/60),χ²=9.633,P=0.002;5.3%(2/38)比28.3%(17/60),χ²=7.923,P=0.005;2.6%(1/38)比18.3%(11/60),P=0.026],而造口旁疝、造口脱垂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单腔回肠造口术,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的优势,还可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回肠造口术 连续缝合 两针法,缝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