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简介:摘要:首先从中医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角度探讨癌痛病机和治疗,认为神气衰败、心神不安既是癌痛患者普遍存在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导致癌痛存在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应注重“针刺治神”,并阐明针刺治神的内涵:第一点治广义之神,即唤醒和发挥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作用,激发和调动人体正气;第二点治狭义之神,即从心神论治,使神气内守,血液充盈、运行通畅。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标准处方,同时也是治疗痛症的基础方,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的解析,认为此方治疗癌痛重在通督醒神、宁心安神、养血调神,符合针刺治神的内涵,据此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有效性机理。为临床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预防性单腔回肠造口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符合预防性回肠单腔造口术适应证,排除年龄>80岁、基础疾病复杂、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肠管末端血液供应不良以及肠管末端严重水肿或感染严重者。其中2021年10月1日前治疗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间断缝合法进行回肠造口(传统法造口组,60例);2021年10月1日以后治疗的患者,采用两针法连续缝合进行回肠造口(两针法造口组,38例)。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操作如下:第1根缝线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后鞘及前鞘由深至浅分2层连续缝合;一期开放造口,第2根缝线将肠管全层与皮肤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造口手术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针法造口组肠造口手术时间较传统法造口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2.2)min比(25.1±2.4)min,t=-17.874,P<0.001]。两针法造口组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法造口组[分别为5.3%(2/38)比31.7%(19/60),χ²=9.633,P=0.002;5.3%(2/38)比28.3%(17/60),χ²=7.923,P=0.005;2.6%(1/38)比18.3%(11/60),P=0.026],而造口旁疝、造口脱垂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单腔回肠造口术,两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的优势,还可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针法、穴位注射法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符合突发性聋诊断标准的165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98例,年龄(53.1±11.3)岁,分层随机分为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法+药物治疗,穴位组给予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比较其疗效、血液流变学、脑血管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并发症及疼痛评分,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87.3%(48/55),穴位组总有效率67.3%(37/55),对照组总有效率63.6%(35/55),Pearson’s Chi-Square检验方法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总有效率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3组治疗后全血黏稠度、血浆黏稠度均有好转,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脑血管多普勒检查提示,治疗前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分别有45例、47例、45例存在异常,包括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脉冲指数(PI)异常等,而治疗后分别有40例、31例、28例患者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8.9%、66.0%、62.2%,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改善率明显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提示,治疗前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分别有49例、47例、47例异常,治疗后有43例、31例、30例得到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7.8%、66.0%、63.8%,两两比较,电针组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电针组及穴位组均未发生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疼痛评分提示,电针组及穴位组中位数均为2分,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突发性聋疗效方面,电针法优于穴位注射和药物治疗,且安全可靠,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黏稠度、脑供血及听神经功能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施以行血震颤针法治疗,一组施以常规针法治疗。结果:行血震颤针法可以更好的维持视力、控制进一步下降恶化,并可以显著改善黄斑区的色素上皮萎缩、色素紊乱和视网膜水肿等病理改变。结论: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更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本院86例产后骨盆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骶调筋针法。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估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TGF-β1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9.55%(3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30)。治疗后,观察组ODI、VAS、PFIQ-7及PFIQ-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79、14.05、10.61、10.10,P值均<0.001);下腰痛、肢体疼痛、步态跛行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73、12.16、10.89,P值均<0.001);血清TGF-β1[(163.81±28.05)μg/L比(124.56±19.23)μg/L,t=5.76]、IGF-1[(64.52±9.14)μg/L比(49.86±7.62)μg/L,t=5.0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产后骨盆痛患者的骨盆功能,缓解盆腔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提出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策,进行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收集肩袖损伤患者研究,病例104例,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均实施肩关节镜手术治疗。52例进入康复训练组做好康复训练治疗。52例进入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做好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肩关节功能、疼痛评分。结果: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的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96.15%,同康复训练组的78.85%比较更高(p<0.05)。治疗9个月后,运动针法+康复训练组肩关节功能评分(38.26±3.14)分,疼痛评分(2.59±0.12)分,同康复训练组(51.36±4.59)分、(3.89±1.44)分比较更低(p<0.05)。结论:在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术治疗术后,做好运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后,可起到让患者临床康复效果优良率更高、肩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显著减轻的影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中,探讨对于老年人难穿刺偏僻蚯蚓样血管的穿刺方法,提高急慢性疾病、抢救、老年血管受损静脉的留置针穿刺率,使留置针一次性穿刺率高,这样,使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便于抢救,达到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安慰。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中,探讨对于老年人难穿刺偏僻蚯蚓样血管的穿刺方法,提高急慢性疾病、抢救、老年血管受损静脉的留置针穿刺率,使留置针一次性穿刺率高,这样,使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便于抢救,达到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安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WBC;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1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5.6%(31/4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P=0.087)。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6.65±1.79)分比(8.71±2.61)分,t=4.13]低于对照组(P<0.01),FMA评分[(69.56±9.64)分比(61.77±10.33)分,t=3.51]、BI指数[(73.72±8.34)分比(65.86±7.36)分,t=4.50]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95、5.61,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针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调神针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区间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晋中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各33例,即常规组(n=33)和观察组(n=33),常规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及热敏灸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调神针法及热敏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4周,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P <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评分:治疗后HAMD、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P <0.05。结论:调神针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伴焦虑抑郁混合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借鉴。
简介:摘 要:目的: 观察“飞经走气”针法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腓肠肌泵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飞经走气”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30天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飞经走气”针法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飞经走气”针法可以明显改善疲劳肌肉的收缩功能,提高肌肉泵的作用,从而缓解静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