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正常人相比较,探讨近视患者在视觉噪声、位置噪声和轮廓辨别三种视知觉功能上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近视患者16例(32眼)作为观察组,视力正常组(裸眼视力≥1.0)18例(36眼)作为对照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视觉噪声视力表、位置噪声、轮廓辨别检测程序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近视患者和正常者视觉噪声分别为(1.09±0.296),(1.25±0.604)行,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8,P=0.174>0.05)。两组位置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15,P=0.830>0.05),但两组轮廓辨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2,P=0.043<0.05)。结论正常者与近视患者的视觉噪声和位置噪声功能无显著性差异,但轮廓辨别有显著性差异。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视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青少年近视的发病呈现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不规范的验光配镜导致了青少年的用眼疲劳和快速增长等诸多后果。医学验光科学配镜至关重要,现将戴镜后近视力异常的病例分析及处理如下。
简介:目的验证新编中文普通话版嘈杂语噪声下语句识别表在视、听、视+听三种模式下的等价性。方法招募27名听力正常人,采用二因素(视听模式、测试表号)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分别在单视觉.单听觉(65dBSPL言语强度、-6dB信噪比)及视听结合三种模式下,在声场中完成对27张嘈杂语噪声下语句识别表的言语识别率测试。三种视听模式及测试表号在所有受试者中均衡排布。结果综合三种视听模式的识别率,27张表的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F=0.929,P=0.568)。视.听、视+听三种模式下的语句识别率分别为33.4±14.1%、40.9±14.4%、91.4±7.3%,两两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视觉信息的补充,可有效提高噪声下的语句感知能力。新编中文普通话版嘈杂语噪声下语句识别表在视。听、视+听三种模式下均等价,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在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7年6月,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5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摩托车祸伤2例,电动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2例,爆炸伤1例;臂丛损伤类型:全臂丛根性撕脱5例,第5、6颈神经根性撕脱2例,第5~7颈神经根性撕脱1例;左侧3例,右侧5例。8例患者术前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肌电图、MRI)诊断为臂丛根性撕脱伤,并于手术中证实,手术时间为伤后25 d~6个月,平均3个月。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患者采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以恢复其肩关节外展功能。术后4周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出院后患者通过门诊及微信进行随访。结果术后8例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术后2~5个月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末次回访,肩外展功能恢复至55°~65°,冈上、下肌肌力M4为5例, M3的3例,动力神经供区未明显出现运动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可取得较稳定、可靠、快捷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视(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弱视弱视视功能检查软件在对弱视患者视力检查及视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进行弱视治疗的6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各34只眼)对照组应用常规弱视治疗方法,给予遮盖法、目力训练及视频训练进行视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弱视弱视视功能检查软件辅助经过6个月的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检测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的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P<0.05),且对照组无效例数要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VEP100峰潜期时长并没有明显差异(P1>0.05)。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P-VEP100峰潜期时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134.88±10.13)ms,观察组有了明显的改善为(106.29±11.98)ms,经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VEP100峰潜期时长要明显比对照组低很多,差异非常明显(P2<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改善差异非常明显(P3<0.05)。结论 治疗屈光性弱视中采用弱视视功能检查软件为患者进行视功能检查的同时对患者视觉敏感度、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以及立体视功能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智能化且人性化的屈光性弱视治疗。
简介:摘要:“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条路上,不仅仅要学习锻炼专业知识,更是为人的成长与磨炼,既要具备济世救人的爱心、拥有纯朴致志的专心、发展聪颖卓越的智心并兼具不畏艰难的决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治疗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7例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为18~61岁,平均36.2岁。骨折按Tile分型:C1.3型31例,C2型5例,C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LRA探查、松解腰骶丛神经并复位骶骨骨折,采用骶前钢板或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后环,然后固定前环并处理髋臼骨折。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神经肌力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5~228 min,平均155.0 min;术中出血量为680~2 440 mL,平均1 070 mL。所有患者术后获1~8年(平均2年)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1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随访期间4例患者骨折复位丢失,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并复位丢失;其余32例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1周)。末次随访时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损伤委员会提出的肌力评价标准评定术后肌力恢复情况:肌力恢复至M5(神经症状完全恢复)22例,肌力恢复至M4(神经症状恢复良好)7例,肌力恢复至M1~M3(神经症状部分恢复)5例,肌力为M0(神经症状无恢复)3例。结论LRA能较好地显露骶髂关节至耻骨联合半骨盆环内侧,可直视下松解骶前受卡压及牵拉的腰骶丛神经,结合下肢牵引可达到骨折的满意复位,是治疗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较理想手术入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9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医院收治的2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34.3±2.2)岁]。视力受损程度:4例指数,4例手动,9例光感,6例无光感。术前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15例:5例P100波幅完全消失,10例波幅低于正常值下限且潜伏期延长。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4 d[(3.3±0.6)d]。均行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其中11例有硬脑膜裂口,同时行硬脑膜修补术。记录术中所见骨折及硬脑膜撕裂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合经典视力改善评估方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低视力及盲目分级标准,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视力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出院时患者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周[(13.5±2.4)周]。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神经管骨折,3例在额部骨折处伴硬脑膜破裂口,8例筛板碎骨片处伴前颅底硬脑膜破裂口。手术时间108.5~224.3 min[(151.8±30.2)min],其中开颅时间(32.5±8.4)min;术中出血量90.5~165.3 ml[(121.3±15.5)ml];住院时间14~26 d[(19.7±3.4)d]。术后10 d,13例视力改善(57%),5例脱盲(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7例视力改善(74%),9例脱盲(39%),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无效,其中4例术前无光感且VEP检查波幅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出院时GCS 15分,术后3个月GOS 5分,预后良好。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平卧7 d后愈合。余未出现迟发血肿、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早期改善视力,提高脱盲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上调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通路抑制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脑组织炎性损伤的具体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用Dixon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用干湿重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胞核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磷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性分析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比较,灯盏花素组(Bre组)造模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81.82±2.64)%比(83.04±1.89)%,t=2.335,P<0.05]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7.98±1.68)分比(9.61±1.74)分,t=5.271,P<0.05]均明显降低;ELISA结果显示Bre组炎性因子IL-1β[(834.19±95.68) ng/L比(1213.35±167.72) ng/L,t=6.802,P<0.05]、IL-6[(627.82±86.54) ng/L比(1336.72±198.25) ng/L,t=9.643,P<0.05]和TNF-α[(586.64±76.98) ng/L比(1416.67±136.85) ng/L,t=10.312,P<0.05]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re组胞核Nrf2[(1.52±0.34)比(0.49±0.09),t=5.139,P<0.05]、HO-1[(0.87±0.21)比(0.49±0.09),t=5.762,P<0.05]和NQO-1[(1.46±0.36)比(0.99±0.19),t=4.998,P<0.05]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灯盏花素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元件(ARE)信号系统,上调下游抗氧化蛋白HO-1和NQO-1,抑制炎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