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视网膜母细胞瘤(RB)治疗时长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复查的单眼RB者61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治疗后病情稳定1年以上。观察其发病年龄、肿瘤分期及治疗时长等。结果61例中男30例,女31例;有家族史者2例。发病年龄3月龄~5岁,平均(21.67±10.12)个月。B期13例、C期15例、D期21例、E期12例;有9例(其中2例为D期,7例为E期)进行了眼球摘除术,占14.75%;在保留了眼球的52例中,肿瘤分期与治疗时长存在相关性(r=0.432,P=0.001)。结论肿瘤的期别是影响RB治疗时长的关键因素,肿瘤分期越严重,治疗时间越长。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因素,影响,时长,治疗 分期,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临床特征,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29例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并对患者RD术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患者中,以术前高度近视(20例、占69.0%)、老年白内障(19例、占65.5%)为主;视网膜脱落的平均时间为(3.8±1.3)年,以1-3年者居多(18例、占62.1%);脱落类型主要是孔源性视网膜脱落(28例、占96.6%),且术前多有裂孔存在(27例、占93.1%)。经RD手术后,均一次复位成功,成功率100%,且术后的手动、指数、平均视力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临床特征,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视网膜脱落后给予及时复位治疗,对于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治疗 视网膜脱落 临床特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以40例(2020年1月-2020年12月)视网膜静脉阻塞病患开展此项研究,40例(40眼)患者均采用激光进行治疗;就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且分析初诊视力与预后视力,缺血与否与患者低视力、盲目的关系。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分支阻塞类型的视力改善效果显著,P0.05;初诊视力与患者视力预后呈现正向相关性,初诊视力≥0.5和0.1-0.4的患者,其预后视力恢复到≥0.5的患者数量较多,与初诊视力<0.1患者预后视力达到≥0.5的患者数量比较,P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影响因素 预后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科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100例研究者均是来自2019年3月~2020年6月间在本院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将所有的研究者以字母分法可分为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眼科护理干预)与B组(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表明,A组护理满意度比B组好;治疗后的血糖水平,B组高于A组,证明本次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意义。结论:根据以上表述,眼科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眼科护理干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的眼科护理进行干预。方法:本实验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患者共112例,将56例患者按照公平合理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人性化新型眼科护理干预手段,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对比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对不同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情况,针对护理干预的方法以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评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 糖尿病性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进行干预。方法:本实验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患者共108例,将54例患者按照公平合理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对观察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整体舒适化的眼科护理干预手段,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对比两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感受,对比两组患者对不同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情况,针对护理干预的方法以及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评估情况明显优于实验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显著高于观察组,P

  • 标签: 护理 糖尿病性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 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黄斑水肿发病率最高,是导致患者出现视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长期的黄斑水肿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故针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将对其治疗现况做一综述,并对未来的治疗方法提出展望。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中医 药物 手术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波动管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75名糖尿病患者为本次调查的研究人群,在无其他意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A组(24名)、B组(25名),C组(26名),分别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分别对三组MAGE与MBG的指标进行分析,发现B组、C组均呈现显著升高现象(P

  • 标签: 血糖波动 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循证护理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护理作用。方法:将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之间我院接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分组,以入院时间分成对比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共计患者8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比组在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中较对比组患者更低(P<0.0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的实验组发生术后并发症较对比组患者更少(P<0.05),数据之间具有对比意义。结论:循证护理的有效应用可以缓解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内容值得推广。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常规护理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各种眼底病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分析。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月,纳入观察对象100例,均为不同类型眼底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针对临床疗效,进行分类与汇总。结果:本次研究涉及的100名各类眼底疾病患者中,在激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88名患者视力提高了1-6行,10名患者视力保持不变,2名患者视力下降1-4行,患者的治疗周期在1-93d内,平均治疗时间21d。结论:随着临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已经成为针对眼底疾病治疗主要治疗方案之一,能够有效治疗视网膜病变,改善缺氧状况,减少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稳定或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可行性价值高。

  • 标签: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眼底病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RIRI组(40只)、NAS组(4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NAS组大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NAS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30 min腹腔注射10 mg/kg NAS。建模后6、12、24、72 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 )、血红素氧合酶-1 (HO-1)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法分析NAS干预后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建模后6、12、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水肿;NAS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5、477.150、2.432,P<0.01)。建模后6、12、24、72 h,NAS组大鼠视网膜RGC计数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25、12.848、117.655、306.394,P<0.0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6 h,RIRI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12 h达较高水平,24、72 h下降,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105.893、1 356.076、434.026、337.351,P<0.01;Western blot:F=92.906、534.948、327.600、385.324,P<0.01 );建模后不同时间点,NAS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RIR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15.408、570.482、21.070、13.767,P<0.05;Western blot:F=12.618、115.735、13.176、111.108,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40.709、151.032、156.321、216.035,P<0.01;Western blot:F=33.943、79.729、74.057、64.48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建模后12 h,NAS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51.122,P<0.05;Western blot:F=33.972,P<0.05 )、H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30.750,P<0.05;Western blot:F=18.283,P<0.0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RI组、NAS组大鼠视网膜TNF-α+细胞数差值与Nrf2+、HO-1+细胞数差值均呈负相关(r2=0.923、0.936,P<0.01)。结论NAS可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表达,减轻RIRI,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有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动物实验 N-乙酰-5-羟色胺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评估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眼球外或视神经侵犯的最佳无创性方法,在诊断及分期中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决定是否摘除眼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作者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影像检查与诊断及选择性眼动脉化疗专家共识》内的MRI相关内容,总结了MRI在RB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中的优势和价值,详细阐述了RB高危因素的MRI表现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T分期的诊断要点,并介绍了MRI扫描的关键参数和眼表面线圈的价值,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此共识,指导临床诊疗。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分期
  • 简介:摘要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发,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逐步成为治疗ROP的重要手段。因此规范ROP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操作,使患儿获得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小儿视网膜学组根据目前我国ROP诊治的实际情况,针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适应证与禁忌症、注射要求、操作注意事项及治疗后注意事项等,经过认真、全面及充分的讨论,并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审核修改形成专家共识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眼内原发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3%。Rb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分期等密切相关。为提高对Rb病理诊断的精确性,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儿科病理学组和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病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病理专家共同讨论,结合各自的病理诊断实践及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重要文献,就Rb的术前诊断、标本规范化取材和病理诊断达成如下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局部光凝)治疗Coats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检查确诊并接受局部光凝治疗的Coats病患者48例4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0例40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2.46±22.41)岁。Coats病分期为2A、2B期分别为9、39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依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少年组(年龄≤20岁)、成人组(年龄>21岁),分别为18例18只眼、30例30只眼。青少年组18例18只眼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1.17±3.31)岁;平均logMAR BCVA为0.83±0.60。成人组30例30只眼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49.26±15.26)岁;平均logMAR BCVA为0.82±0.59。患眼均行局部光凝治疗。激光参数:波长577 nm,光斑直径500 μm,曝光时间0.5~ 0.7 s,光斑强度弱Ⅲ级。患眼于首次光凝后3~ 4个月复查FFA,按需再次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36.88±36.92)个月。观察患眼视力、眼底异常血管及硬性渗出(硬渗)的变化。结果48只眼中,接受多次局部光凝治疗36只眼(75.00%,36/48)。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或稳定者36只眼(75.00%,36/48 ),其中BCVA≤0.32 logMAR单位(小数记录≥0.5)者17只眼(35.42%,17/48 )。青少年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6±0.54,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6,P=0.260 )。成人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96±0.79,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482,P=0.630)。48只眼中,异常血管完全或部分闭锁42只眼(87.50%,42/48);其中,完全闭锁29只眼(60.42%,29/48 ),部分闭锁13只眼(27.08%,13/48)。黄斑和周边视网膜脂质硬渗完全吸收或明显吸收40只眼(83.33%,40/48);其中,完全、明显吸收分别为11 (22.92%,11/48)、29 (60.42%,29/48)只眼。结论大光斑、长曝光、弱Ⅲ级光斑局部光凝治疗Coats病,能有效封闭患眼异常血管,减少硬渗,改善或稳定视力。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激光凝固术 局部光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7,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t=14.280,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 标签: 青光眼 高眼压,急性 血-视网膜屏障 缺血-再灌注 视网膜 病理机制 紧密连接蛋白1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风险预测模型是优化糖尿病筛查服务的措施之一。本文对相关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综述,包括Weibull模型、Markov模型、列线图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为构建本土化的糖尿病视网膜病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视网膜缺血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颈动脉阻塞性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慢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建立视网膜缺血动物模型对了解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以及探索其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视网膜缺血动物模型方法有升高眼压法、结扎血管法、线栓法、光化学法及注射药物法等,深入了解模型建立方法,分析不同模型的适应病症,对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研究的实验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视网膜 缺血 模型,动物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色素失禁症(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P或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年龄>4岁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和眼压测量。所有患者均于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眼前节、玻璃体、眼底检查。行基因检测8例。有活动性病变者,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无活动性病变者给予观察。所有患者1~3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结果患者均为女性,首诊眼科时平均年龄(6.3±9.8)岁。根据儿科医生建议主动行眼科筛查(转诊者)3例,平均年龄(0.4±0.5)岁(中位年龄:2个月)。未获转诊建议者(非转诊者)共9例,包括因视力障碍首诊眼科者3例,眼科就诊前未确诊IP者6例;其首诊平均年龄(8.2±10.8)岁(中位年龄:3岁)。非转诊者首诊年龄较转诊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36)。12例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例2只眼,IP相关视网膜病变11例22只眼(91.7%,22/24 );双眼不对称者8例(66.7%,8/12 )。眼底有活动性病变7只眼(29.2%,7/24 ),给予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或)抗VEGF药物治疗。随访期间,视网膜新生血管复发1只眼。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3例(37.5%,3/8 )。结论IP相关视网膜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早;具有双眼累及但不对称特点,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最主要方法。

  • 标签: 色素失调症 视网膜疾病 疾病特征 IKBKG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