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在卵巢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卵巢囊性病变,总结其CT表现和特征。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单侧病变27例,双侧8例,计卵巢病变43个。其中卵巢单纯性囊肿12例,表现为囊壁菲薄,囊腔内密度均匀,近似水样;囊腺瘤13例,呈薄壁的单房或多房囊肿,囊壁光滑,大部分厚薄欠均匀,2例有壁结节,囊腔内CT值约8-18HU;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表现为囊壁薄,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典型者囊腔内有片状近似液平面影。畸胎瘤4例,表现为囊壁薄,囊腔内有脂肪成份,部分有钙化;脓肿3例,表现为多房性,囊壁较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囊腺癌1例,表现为多房囊实性,有不规则壁结节。术前CT诊断正确31例,准确率88.5%。结论CT能很好显示卵巢囊性病变的特征,对各种囊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比较IABP保护性置入和被动性置入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因术前高危因素而接受了保护性IABP的置入,26例PCI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接受IABP的紧急置入的临床资料。比较心功能分级,不稳定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的心绞痛,左主千狭窄〉70%等资料的差别。结果保护性IABP的置入组术前病情程度无显著差别,保护性IABP的置入组与紧急置入IABP组相比同手术期死亡率为65.4%降至11.1%。保护性IABP的置入组死亡率较紧急置入IABP组减少6倍,在急性心肌梗塞抢救过程中保护性IABP的置入与紧急置入IABP相比能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的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新型双球囊导管。方法结合传统BALT球囊和Swan-Ganz漂浮球囊的优势研制新型双球囊导管,新型导管的远端是引导球囊;中间段是连接导管;近端是工作球囊。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新型导管的可行性。结果共进行了两次动物实验,每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BALT球囊,实验组使用新型双球囊。第一次实验中每组5只健康小型猪,实验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中发现连接导管长度过长,操作相对费时,遂对新型导管样品进行改良,并确定为最终样品,增加样本量为每组10只健康小型猪进行了第二次动物实验,结果实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 vs 40%,P=0.011)且操作时间短(7.3±1.8 vs 26.7±9.1,P=0.000),实验组球囊滑脱次数、心律失常次数、心肌血肿和肺动脉损伤数量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新型双球囊导管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可行的。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1例咽鼓管功能性闭塞(均为单侧)患者,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咽鼓管导管吹张法治疗,20例)和治疗组(BET治疗,21例)。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适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生的不适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BET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反应轻、复发率低、给临床治疗咽鼓管功能性闭塞提供了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析促宫颈成熟中应用宫颈球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年到2022年12月我院收取的30例初产妇,均符合引产指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观察组采用缩宫素+宫颈球囊,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宫颈成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诱发临产时间、缩宫素使用次数、第一产程、阴道分娩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促宫颈成熟中应用宫颈球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治疗途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观察组)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疗效相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扩张球囊技术与催产素引产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实施引产的产妇中抽选研究对象,入选产妇共80例,并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催产素引产,观察组使用宫颈扩张球囊技术引产。对比各个产程用时、宫颈成熟度评分、母婴结局。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第一产程用时、第二产程用时、第三产程用时、总产程用时更短,宫颈Bishop评分更高,P<0.05。两组对比,胎儿转位率、盆腔感染率无差异,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产道裂伤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更低,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技术引产可以比催产素引产更好地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获得更好的母婴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动脉预埋球囊扩张在锁骨下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脑保护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4月 ~2019年 10月期间 20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对其进行开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中有 2例双向均未开通闭塞段, 18例获得成功治疗。在 18例手术成功的患者中,闭塞患者 8例,单纯椎动脉预埋球囊扩张患者 3例,椎动脉预埋球囊扩张后进行支架置入,手术过后立刻血流通畅患者 7例。完成治疗之后脑保护装置安全收回且无脑梗死再次发生患者 12例。手术结束之后随访 1~5年,在手术结束之后 1年内再闭塞患者 1例,椎动脉预埋球囊扩张后开通;其他患者均无任何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结论:椎动脉预埋球囊扩张在锁骨下动脉闭塞开通术可以有效解决动脉闭塞的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紫杉醇药物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疗效及不同病变特征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阜外医院血管中心125例经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141侧肢体)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纳入病变平均长度(138±78)mm,总体术后12、24个月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4%和60.8%,免于再干预率(free of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分别为90.1%和83.0%。亚组分析显示在TASC C/D级原发病变中合并严重钙化者的一期通畅率以及累及腘动脉病变者f-TLR率显著下降。多因素分析显示TASC C/D级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均是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高血压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病变(in-stent restenosis,ISR)亚组分析显示累及腘动脉段的ISR靶病变预后劣于单纯股浅动脉ISR。结论DCB在股腘动脉病变治疗中取得较满意的中期靶病变通畅率,但复杂性病变的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P<0.05);DCB组的球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OR=0.35,95%CI0.08~1.43,P=0.13)。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介入治疗中联合棘突球囊与药物球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冠脉造影中出现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应用棘突球囊、药物球囊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高压后扩球囊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后管腔残余狭窄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率、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行介入治疗后,研究组出现管腔残余狭窄占比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研究组出现冠脉支架内再狭窄、MACE事件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介入治疗中使用棘突球囊与药物球囊联合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冠脉管腔面积,减少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提升介入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