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41年4月,日寇发动宁绍战役,仅半月时间,就占领了杭州湾及其以南整个地区。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及时指示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一师师部,从1941年5月至9月,连续派遣共900人的武装,从上海浦东南渡杭州湾到达浙东的“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的总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浙东、浙西抗日根据地和浙南抗日游击区。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浙东根据地的戏剧、曲艺、歌咏、美术、教育、出版等,曾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浙东的越剧改革,在当时东南艺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浙东是越剧和越剧改革的摇篮相传1852年前后,越剧起源于浙东嵊县南乡马塘农民金
简介:<正>一我是1980年3月调到中共应山县委党校做理论教员的。当时县委党校在十里同兴店东南约5里地的殷家大屋。殷家大屋也叫殷家新屋,是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座建筑,由99间半房间、12个天井小院组成。相传是外地一殷姓高官发了大财之后,来到此地买田置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大户豪宅"。整座建筑原设计建造100间房宅,但几年施工,最后半间总是不得成功,只得以99间半竣工告终。但这并不影响这座建筑气势宏大、构筑精细的特色。它高墙厚壁,青砖灰瓦,层层院落错落有致,殿、堂、厅、室排列精巧,排水、通风、采光、遮阳布局得当。正堂侧厅均由一人合抱粗的杉木立柱
简介:本文选择20世纪50年代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民主改革作为研究对象,认识民主改革的由来、内容及后果。文章介绍了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的阶层构成及其特点,阐述了建国初年开展相关工作的困难,提出欲摧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必须开展社会改造,改天换地;分析了《宪法》颁布后彝区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即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者不愿意继续接受统治,彝族干部逐步成长并担任重担,社会改革的条件基本成熟。然而,改革行动尚在协商中,少数奴隶主发动叛乱,抗拒政府,反对改革。叛乱促使改革提前及加快,改变了和平协商改革的构想,改革与平叛同步进行。为了实现和平改革的构想,顺利完成社会改造的任务,中央决定实施“更加宽大”的政策,调整了相关的措施,但受到少数叛乱者的抵制。于是,彝区各级政府完整理解、全面贯彻中央指示的精神,迅速平息叛乱,开展了“复查补课”运动,于1958年5月完成了改革。民主改革摧毁了奴隶制度,奴隶获得自由,翻身作主人;改变了生产资料的占有形态,昔日奴隶分得土地、农具及耕畜等,焕发生产积极性;结束了过去家支林立的无秩状态,建立各级政权,发展了农村党团员,培养及任用彝族干部,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建构;争取、团结、改造及安置了部分上层人士,形成了接受党的领导,爱国守法、争取进步的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