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三、“雅乐部演奏团第一次赴日公演”主攻奚琴兼修洋琴纯宗皇帝诞辰50周年时,在仁政殿摆寿宴,举行圣典,这是10余年来的第一次,也是朝鲜王朝举办如此规模盛事的最后一次。当然那以后李垠殿下归国时,也曾有设宴和演出活动,但其规模就与之不可相比了。我之所以强调那次演出的重要,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宫廷圣典的最后一次,而是因为正是有了那样一次演出,宫中舞蹈才得以延续下来。1910年“韩日合帮”之后,宫中舞蹈就已不再演出,在它销声匿迹10余年后的1923年才重新再演。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演出,才使濒临灭绝的宫中舞得以挽救。在那之后,每逢宫中举行宴会或喜庆事时,“雅乐部”的“雅乐生”都会去演出,一直持续到祖国光复。而当时在宫中女伶演出的舞蹈却沦落民间,作为艺妓界的舞蹈流传,到了1940年左右就消失了。
简介:在当代中国舞坛上,几乎每个省级或国家级院团,每年都推出至少一部舞剧。在当代世界舞台上,各舞蹈大国的星级团体也仍旧在马不停蹄地上演着古典的或者新编的大作。可是,舞剧的高雅地位不再,舞剧的辉煌氛围不再,舞剧的深刻主题不再,舞剧的市场份额不再。舞剧大多沦为矫情造作、粉饰繁华的空架子,耗噬着舞剧的真实的生命力。究其缘由不外———一、舞剧形式本身的问题舞剧从结构模式讲等于芭蕾,从叙事方式上讲同于话剧,从剧情推进上讲类于歌剧。但是,不管怎么讲,它还是有一套自家的固定程序,例如:双人舞;例如:展示性群舞等。从内行看,不如此就不是舞剧,舞剧的功夫就在这上头;从外行看,只要如此就都差不多,一辈子看一回《天鹅湖》足矣。当然,在舞剧之初,在舞剧盛行于皇公贵族时代的阶段,舞剧特定形式本身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很具审美逻辑性的,很耐看的。可是,也不过就是一百年,舞剧的这种一成不变的固有形式就过时了。形式上的陈旧推及到非形式方面的种种,简言之不管你代用什么题材,表现什么价值观,只要“形式”照旧,那就很难有“新鲜感”可言。正像老话讲的“旧瓶装新酒”,就算酒真的有新味道,可一...
简介:袁祖光(1875—1930?)~①,字瞿园、骥孙,号晓村、暖初氏~②,安徽太湖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①,曾做吏部主事,人进士馆,赴日本考察政治。袁祖光性情潇洒,被称为"有乾嘉老辈风趣""和而不流,介而有守",是"今日诗家射雕手"。~②袁祖光现存剧作有《瞿园杂剧》《瞿园杂剧续编》各5种,又有《瞿园诗草》8卷、《绿天霜雪移诗话》8卷。徐凌霄《(瞿园杂剧〉述评》称袁氏剧作:"代表庚子以后,一个时期,一般的骚人逸客,伤时忧国,愤世嫉俗的作风。"~③其文未涉及《瞿园杂剧续编》,所以并不是一种全面观照。左鹏军认为袁祖光的剧作"寄托了
简介:徐志兴先生的《中国书画美学简论》,日前已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其多年来书画美学理论研究的总结,也是其教学,创作领域里自我深化、升华的生动展示。《简论》一书分上中下三篇:“儒道释三家美学与中国书画”、“历代书画家美学思想管窥”以及“书画美学的几个重要范畴”。上篇是对中国书画美学的寻根究源,中篇从不同朝代不同书画家的理论与实践中探索了其美学思想的表现与特征,下篇则从八个不同的侧面系统地阐述了书画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世界观及审美创作的方式、方法与取向。一言以蔽之,志兴先生成功地揭示了中国书画领域里认识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