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后现代对整体主义和基础主义的颠覆表明不存在永恒正确的理论构想;但后现代对永恒正确的解构同时确认了理论可以有“现时正确”的建构。现时正确不仅能在脱离了永恒正确之后存在,而且正因为后者的退场自身可得以强化。现时正确标举理论对现时问题的关注,意味着理论坚守选择和建构现实生活的能力。中国的后现代衍进出现的一种主导倾向是在反理论的层面引进解构,潜在地认同后现代理论的现实颠覆性,但否定历史上既定生存方式的自我建构性;接受后现代的知性颠覆,却不在理论和现实的同一性上把这种颠覆引向生活现实。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整体主义 基础主义 中国 文学评论 审美价值
  • 简介:<正>如果有人对“语言”和“造型”结合成一个词组感到奇怪,那是不足为怪的。不知道多长时间以来,“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并列使用以表示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门类,可谓艺术理论界的一种天经地义;长期并列使用的同时,则意味着“语言”和“造型”之间失去了相兼的可能。在许多美学教程看来,“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区别是,前者直接诉诸人的想像,后者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这话没有说错,却也没有说完整。比

  • 标签: 造型艺术 造型功能 艺术理论 外观形态 表现性 物质材料
  • 简介: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实际上是伴随着他的史剧创作而产生和发展的。早在1920年,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发表了其早期剧作十种之一的《棠棣之花》之后,曾说“各幕各场都是我想象力的产物,我不过只借些历史上的影子来驰骋我所创造的手腕罢了”。(《郭沫若剧作全集》第1卷15页)只言片语当然算不得理论,创作几部史

  • 标签: 棠棣之花 时事新报 蔡文姬 《屈原》 现实斗争 人物形象
  • 简介:浪漫主义象征理论体现于对“象征”、“寓意”、“神话”、“无限”等概念的论说中。浪漫主义者普遍认为象征是“代表”、“揭示”本质、神性的个别事物,这是一种泛化象征观。寓意与象征不同,象征是诗性的,寓意只是概念的。浪漫主义者还普遍把神话当成极其重要的象征形式,认为神话是人与超验世界之间的中介,也认为“无限”是象征的本质,象征即有限与无限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神学意味。

  • 标签: 浪漫主义 象征理论 寓意 神话 审美需求 文学评论
  • 简介:<正>《石林诗话》三卷,宋叶梦得撰。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石林诗话》是他的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诗话,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诗论体裁,自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始,成为中国诗歌评论的一种主要形式,千百年来,著述浩繁。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考察,《石林诗话》终究为诗话的早期作品,不及后来。但是,无

  • 标签: 诗话 叶梦得 石林 诗歌创作 诗歌评论 理论价值
  • 简介:<正>把典型理论视为西方特有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有关典型的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似乎是文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是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典型”与“意境”一样,恰恰是从中国民族文学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艺术理论。它们是对中国文学自身固有的两种不同创作倾向——叙事与抒情、再现与表现的美学总结。不过“典型”论的出现晚于“意境”论,它产生于叙事文体——小说与戏剧高度发达的明清时期。它是悠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艺术形神论向小说与戏剧渗透的结果。

  • 标签: 形神论 典型理论 水浒传 金圣叹 离形得似 人物形象
  • 简介:<正>高等院校中文系现在所开设的文艺理论课,在整个中文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但是,长期以来,文艺理论课教学的问题较多,而且似乎难以解决。在一段时间里,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师中不少人不安心这门课程的教学,有的转到其他课程,有的干另外的工作;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索然,感到“弃之不能,学之无味”。近几年来,虽然情况略有好转,但因袭的包袱太重,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可喜的是,现在阻碍文艺理论教学走上正轨的各种干扰和阻力正在逐渐得到排除,过去那种想改而不允

  • 标签: 文艺批评 政治斗争 中文系 政治运动 文艺理论教学 创作实践
  • 简介:作为古代小说研究体系的奠基者,胡适所体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在二十世纪学术史中无疑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对胡适蒲学研究的个案分析,力图为其小说具体研究语境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找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并对其蒲学研究的得失予以客观的评价.由这一个案的剖析,可以看出对二十世纪古代小说研究进行重新审视实有必要.

  • 标签: 胡适 蒲松龄 聊斋志异
  • 简介: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多丽丝·金顿出生于西澳大利亚的巴尔弗道斯牧场.还在幼年时期,多丽丝·金顿和妈妈莫莉·凯利及襁褓中的妹妹就被当局强行从家乡迁往穆尔河土著人定居点接受家仆训练.多丽丝的母亲莫莉想要返回家乡巴尔弗道斯牧场,但她的要求遭到当局的拒绝.于是母亲莫莉只能在1941年1月1日把大女儿多丽丝留在了穆尔河居留地,带着十八个月的小女儿安纳贝尔逃跑.……

  • 标签: 作品回家 回家路 多丽丝·皮金顿作品
  • 简介:2005年12月21日,监察、中央统战在京召开监察第四届特邀监察员聘任大会。吴官正、何勇等领导为来自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36名新任特邀监察员颁发了聘书,为17名届满离任特邀监察员颁发了荣誉证书。监察自1989年建立特邀监察员制度以来,目前,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聘特邀监察员有3万余人,已经成为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标签: 特邀监察员 监察部 聘任制度 纪检监察机关 纪检监察工作 中央统战部
  • 简介: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因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思辨特点,文化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据史记载,上古巫风盛行,巫是当时社会唯一文化人,他们亦巫、亦医、亦文,文学与医学的一致性即从巫始。后来,医学与文学分支而流。但是,在文学界,尽管中国知识分子受儒、释、道以至诸子百家形形色色思想的影响,文人思想异彩纷呈,实质上,其所追求的都是一种理想人格,其价值观的终极指向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只不过“为天下”因其人生道路的差异而有所侧重而已。清代名臣谢元庆《良方集腋》云:“医为仁术,功与良相等。”因此,历代文人无不是儒医二学,达则以仕而安天下,穷则以医而救

  • 标签: 书评 < > 刘晓林
  • 简介:对我国大陆来说,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台湾文学研究的起步较早,到目前已经掀起热潮,有系统的著作出版已经有几部。香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较晚,有系统的著作还没有看到。许多高等学校已陆续开设“台港文学”的课程。已出版的著作。虽然各有特色,但

  • 标签: 台港 海外华文文学 台湾文学 著作出版 母体文化 王文兴
  • 简介:自百年前“中国问题”发生以来,汉语思想就没有能摆脱它的纠缠,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思想把握“中国问题”的知识学工具以及心理动力是不同的。当今汉语学界鱼贯而出的“社会科学本土化”论、“后现代——后殖民话语”、“国学新潮”、“制度创新”论等等,无不显出就“中国问题”旧问题的新提法或旧提法的新表达。这表明,汉语思想在“中国问题”上飘浮了一百年,仍在如何使这一问题转化为何种理论形态上游离不定。在我看来,这是由于一种可称之为“现代士大夫精神”的心理动力情结的缠碍。何谓“中国问题”?简扼地说,它指晚清

  • 标签: 中国问题 社会理论 士大夫精神 心理动力 汉语 知识学
  • 简介:一、新中国电影评论的起步(1949──1952)(一)电影评论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影评园地的开辟由于中国社会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中国人对电影之认识的特点是,一般只乐于或善于对个别影片与具体的电影现象发表议论,而对于涉及到电影的本质、本性、创作方法等方面属于宏观把握的理论问题,则缺乏深入系统地进行理性探讨的兴趣和习惯。1949年前中国电影理论与评论状况大抵如此,进入到新中国电影时期,在这个问题上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过,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展开,以宣传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与评介国产影片,消除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影响为己任的电影批评,则比较活跃,并对电影创作

  • 标签: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 新中国初期 电影剧 新中国电影 电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