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简介:创作家鲁迅,幸,还是不幸,生在西方文化广泛而深刻影响中国的时代,读新式学堂,出洋留学,精通至少一种外语,翻译很多外国著作。创作家兼翻译家,创作和翻译两样文字有时就不免混在一起。鲁迅青年时代,或因处于学习阶段,或为了现实目的——例如宣传和赚取稿费——而改写外国作品,所谓“改写”,就是不采取所谓直译方法,而近乎严复和林纾的“达旨”,其结果当然是“作”、“译”混同,归类非易。
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中表达散文的韵味——以归有光《项脊轩志》英译为例
“略参己见”:鲁迅文章中的“作”、“译”混杂现象——以《(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