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变风变雅理论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最早源于人们对《诗经》的阐释,后为历代文学家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的正变理论既具有进步性又存在保守性。黄宗羲为适应明清鼎革的时代需要,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变风变雅理论中怨刺和抗争的一面,尽量消减理论保守消极的一面,对传统的变风变雅理论做了一次理论性开拓。黄宗羲的变风变雅理论大致有如下几点:其一是为变正名,正变无优劣之分;其二是扩大了温柔敦厚的外延,将变风变雅之诗作纳入其中;其三是指出变风变雅的诗作是应“时”而生的,为人们充分进行反抗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四是指出变风变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体现为“不平则鸣”和充满“元气”之文。
简介:板桥画竹,凡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在艺术上善于概括、提炼、创新,永不满足,日臻佳境,诚所谓“才见萧萧只几笔,满堂风雨不胜寒”。板桥画竹,唯在求活,不蹈袭前人,又不断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一幅《竹石图》上所题:“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板桥的画竹经验,归结为一点,便是:熟能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自然不无启迪。教学无疑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样也有个生熟问题。初登讲台者,教艺生不能熟。这生自是未入法门的真生。就这一点来说,热是生的进步。可是,一俟艺有所成,则有必要由熟返生。这所谓生,经过了一个相对熟的阶段,若愚,若拙,若无法门;但倘能坚
简介:<正>高墙内,我把寂寞点燃看它在黑暗中绽放耀眼的光芒我把半支烟放在空中,任风的灵魂把它带向远方,我用寂寞的火焰烧透。如铁的坚强,把远处的烟灰顺着坚强吹进。我化茧成蝶,找回内心久违的自我。
简介:(一)公元前356年,咸阳。金碧辉煌的秦宫,在晨光中依稀可见,长廊迂回曲折,通入花木深幽处,屋檐高翘,雕梁画栋。晓风吹来,云雾氤氲,晓荷附露,草长莺飞。这一片宁静的世界,仿佛是昨天的延续。殿内,孝公端坐,闭目沉思。烛光摇曳着在他脸上投下了黄色的光晕。昨日的一幕幕浮现在孝公脑海里:商君倜傥,力陈变法之利;群儒激昂,尽述效古之好。双方或严词厉色,或怒发冲冠。两股声音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孝公起身,走下大殿,青石板上传来“笃笃”之声,充斥在大殿中,回响不绝。殿内,群臣私语。……此时,孝公望着初升的红日,觉得有物奔突于胸,呼之欲出!那是壮志雄心。经过一宿的思考,他的脸上露出了隐隐的笑意。接着,他满脸肃穆地走出了大殿。殿外群臣仰首,注视着孝公。孝公右手轻轻一挥:“今日即为变法之始。”寥寥数字,却掷地有声,铮铮作响,草木为之震惊,风云因而变色,天下众生皆欢呼。若干年后,秦王指挥着他的虎狼之师,席卷天下,统一六国,完成大业。(二)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几千年就如夜幕上划过的流星,转瞬间便隐匿在茫茫宇宙中。公元1840年,北京。大清国正在酣睡,继续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一声巨响,大地猛然颤动,惊得几块瓦片骤然坠地,也惊醒了沉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