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合肥GK061孔剖面的"下蜀土"共有24层,主要是一套青黄色重粘土与浅棕黄色粉质轻粘土重复出现的粘性土。GK061孔经古地磁测定布容/松山界限在13.87米,热释光测年为18.2万年。1.00-13.87米为中更新世地层,地层名称沿用戚家矶组和下蜀组,13.87-31.88米为早更新世地层,建议命名为合肥组(Q1h)。从"下蜀土"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组分推测其形成时的古气候是早更新世时偏温湿,逐渐向干而温和方向发展,及至晚更新世以来为半干旱环境,其中又有过几次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故而有若干层古土壤形成.从合肥地区"下蜀土"的粒度、化学成分所反映的特征来看,其母质与西北黄土有某种物源上的联系.合肥及江淮丘陵地区普遍分布着厚从几米到十几米的灰黄、黄褐色亚粘土,长期来被称作"下蜀粘土",并往往与南京等邻区作对比,时代定为晚更新世。近年来对合肥下蜀土的工作获得一些成果。对其地层时代、形成环境有一些新的认识,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简介:摘要:淤泥质土部位地下空间的沉井施工技术,第一步制作设有若干井格的首节沉井;第二步在井格内安装液压闸门;第三步首节沉井在自重的作用下下沉;第四步控制首节沉井中的液压闸门的开启数量来控制沉井的下沉速度,防止沉井突沉;沉井产生倾斜则通过液压闸门来进行纠偏;第五步首节沉井下沉到位后关闭所有的液压闸门,在首节沉井顶部形成第二节沉井,第二节沉井下沉到位后关闭所有液压闸门,在第二节沉井顶部安装第三节沉井,依次类推而完成所有节沉井的制作与下沉到位从而形成围井。本技术解决现有的沉井施工方法在淤泥土中施工时沉井下沉速度不宜控制而且容易发生突沉的问题。
简介:摘要: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层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给深基坑开挖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为软土地层中的水分含量以及孔隙率、压缩性等要较正常地层高很多,若在施工期间处理不得当,不仅会降低基坑开挖效率和质量,而且还会降低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使其出现严重的变形现象,并给周边环境以及现场施工安全等造成较大影响。鉴于此,要想改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之前,根据现场土层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减少对周边环境及现场施工安全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针对软土深基坑分区开挖对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着重分析,以便为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简介:摘要:由于在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常常遇到非饱和土,所以探究基质吸力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公式,以及压力板仪和直剪仪组合试验,探讨了击实土抗剪强度和基质吸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凝聚力在饱和度为40%~60%时最大,而内摩擦角则随饱和度增加而有所减少。进一步对比土—水特征曲线与抗剪强度的关系,提出了非饱和土中吸力对其抗剪强度影响的规律。对于无黏性土,在边界效应区不产生假凝聚力,且内摩擦角不变;在过渡区与非饱和残余区,假凝聚力和基质吸力的关系变化较大,内摩擦角则随吸力增加而增加。对于黏性土,残余体积含水率所对应的最小吸力可能是影响抗剪强度的界限值,小于此吸力值,φb可近似为常数。在非饱和残余区,凝聚力将随土状态路径的不同而变化。对于重塑土,凝聚力降低;而对于原状土,则凝聚力可能不变或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