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从我院在2018年、2019年全年内接受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各随机选取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对比最终的临床结果。结果:观察组在肝功能指标上具有优势(P<0.05);不同于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通过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也更高(P<0.05)。结论: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临床肝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认识乙肝重叠戊肝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乙肝重叠戊肝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生化学指标及神经电生理学表现,并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纳差,乏力,尿黄,在肝功能好转的过程中,出现口、眼歪斜,间断流涎,双下肢及双足麻木感,渐加重,出现不能站立,双下肢无力,对称性软瘫,脑脊液检查出现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害,双侧面神经损害,根据病史,临床,体征及相关检查,该患者诊断为乙肝重叠戊肝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给予乙肝抗病毒治疗,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患者病情基本缓解。结论乙肝重叠戊肝可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及早对重叠病毒感染的干预治疗及优化治疗能否缩短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程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简介:慢性乙肝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有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何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治疗停止指标,对慢性乙肝的治疗至关重要。最近几年有关抗病毒治疗终端预测标志物的不断涌现,但是各种预测标志物分析结果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文章研究分析中主要综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终端预测标志物研究进展,为合适停药时机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旨在探索IL-17A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HBV)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101例CHB患者和33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水平;(2)所有研究对象HBV抗原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3)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B患者HBV-DNA。结果:(1)对照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及CHB重度组之间血清IL-17A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依次逐渐升高;(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血清IL-17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IL-17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6、0.762、0.181、0.509、0.345、0.403,P均〈0.05;IL-17A与白蛋白(A)呈负相关(r=-0.194,P〈0.05);(4)血清IL-17A水平与HBV-DNA水平正相关(r=0.204,P〈0.05)。结论:(1)CHB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升高,且随炎症程度加重、合成功能下降呈上升趋势,推测IL-17A可能参与了CHB患者肝脏受损和疾病进展;(2)IL-17A不能使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3)血清IL-17A的表达与HBV复制相关;(4)联合检测IL-17A和肝功能对CHB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了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诊断并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61例。对照组进行异甘草酸镁降酶、腺苷蛋氨酸退黄、维生素K1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治疗组较对照组加用0.9%生理盐水250ml+乙酰半胱氨酸4.0Bid静点,连续10天。观察患者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在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谷丙转氨酶改善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乙酰半胱氨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转氨酶的改善更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选取80名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参与本次两组对照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别为常规抗结核和保肝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常规抗结核和保肝治疗。最终通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不良反应率仅为10.00%,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经计算均达到了P小于0.05的标准。结论:常规抗结核和保肝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在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对预防其出现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选择来自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共计150例,根据疫苗接种时间不同将所有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对所有婴幼儿的表面抗体阳转率情况及乙肝抗体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组婴幼儿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37.33%)、(69.33%)、(97.33%),对照组婴幼儿分别为(22.67%)、(50.67%)、(90.67%);第一年乙肝抗体滴度为(121.889.35),第二年为(90.687.71)。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够有效减少婴幼儿出现乙型肝炎的概率情况,预防效果良好,提升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建议提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对预防其出现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选择来自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共计150例,根据疫苗接种时间不同将所有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对所有婴幼儿的表面抗体阳转率情况及乙肝抗体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组婴幼儿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37.33%)、(69.33%)、(97.33%),对照组婴幼儿分别为(22.67%)、(50.67%)、(90.67%);第一年乙肝抗体滴度为(121.889.35),第二年为(90.687.71)。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够有效减少婴幼儿出现乙型肝炎的概率情况,预防效果良好,提升婴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建议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