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组植入90~300μm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cm,深1.2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Lane-Sandhu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P<0.0001),A、B、C三组评分仍高于D组(1.397±0.262)分(P<0.05),C组高于A、B组(P<0.0001),A组评分与B组仍相差不大(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
简介:背景与目的:国外已有同期放,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成功经验。本研究观察术后三维适形放疗加替莫唑胺同步和辅助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高级别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2.0Gy/(次·d),5d/周,总剂量60~70Gy],替莫唑胺同步化疗6~7周+辅助化疗3~6疗程。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有效率为81.0%。6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76.2%(16121),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52.4%(11/21),1年生存率为71.4%(15/21);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呕吐和乏力。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近期疗效良好。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好,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桥小脑角,桥小脑角胆脂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角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
简介:目的观察铂类化疗药物一线治疗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接受铂类化疗药物治疗分为治疗组(n=86)和对照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CBR)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二代测序法检测患者BRCA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BRCA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的CBR和PFS;按转移部位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层,比较含铂类和不含铂类化疗方案的CBR和PFS。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CBR和中位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转移部位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含铂类和不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后不同转移部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CBR和中位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59例检测过BRCA基因,治疗组中,BRCA基因野生型患者CBR低于突变型(P﹤0.05),中位PFS短于突变型(P﹤0.05);对照组中,BRCA基因野生型患者的CBR低于突变型(P﹤0.05),但BRCA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的中位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铂类化疗药物一线治疗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其他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但在有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中疗效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96例患者根据入选标准进入研究。单药多西他赛25mg/m^2化疗,1次/wk,放疗d1开始应用。采用三维适形放疗,95%PTV66Gy/33次,共6.6wk。结果完全缓解率为67.71%,近期总有效率(CR+PR)为89.53%。1年及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63%,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76.2%和49.8%。放化组毒性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食管炎,其次是血液学毒性,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对食管癌近期疗效较好。虽毒性反应增加,但病人可以耐受。
简介: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XM)和长春新碱(VCR)对高三尖杉酯碱(HH)诱导白血病细胞系K562-n凋亡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1:2末端标记技术(TUNEL)、DNA电泳方法观察K562-n细胞凋亡。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观察K562-n细胞NF-κB活化。结果:K562-n细胞未经药物诱导NF-κB有轻度活化;HH0.5μmol/L可明显诱导K562-n细胞NF-κB活化,DXM1.0μmol/L和VCR0.1μmol/L能显著抑制HH0.5μmol/L诱导的NF-κB活化,抑制率分别为32.0%和39.4%(P均<0.05)。HH0.5、5、50μmol/L均能诱导K562-n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0.00±3.34)%、(47.13±3.18)%和(68.63±8.14)%。DXM1.0μmol/L和VCR0.1μmol/L本身无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均能增强HH0.5μmol/L诱导的K562—11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提高达85.8%和114.6%(P均<0.05)。结论:HH诱导K562—13细胞凋亡的同时激活NF—κB;DXM和VCR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其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
简介:目的:比较卵巢癌SK-OV-3细胞在2D和3D培养系统中的生长特性。方法将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采用2D和3D培养系统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SK-OV-3细胞在2D培养系统中呈单层贴壁生长;在3D培养系统中形成多细胞球样体(muti-cellularspheroid,MCS),生长速度较2D培养系统慢。在2D培养系统中SK-OV-3细胞的S/G2-M期细胞比例为(53.7±5.8)%,明显高于在3D培养系统中S/G2-M期细胞比例[(40.9±2.0)%,P<0.05]。结论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MCS三维培养系统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状况,是卵巢癌研究的良好平台。
简介: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是与乳腺癌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的分子。本研究旨在探讨TIMP-1的作用机制是否包括其降低无血清所导致的细胞凋亡。方法:对TIMP-1表达质粒进行酶切及序列测定;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含TIMP-1的质粒及对照质粒分别转染到MCF-7细胞中,Westernblot检测TIMP-1蛋白的表达;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质粒转染克隆与TIMP-1稳定表达克隆凋亡的变化。结果:与转染对照质粒的克隆相比,TIMP-1转染克隆中TIMP-1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对照克隆细胞相对凋亡率为(7.18±1.12)%,TIMP-1表达克隆T10和T13相对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3±0.39)%和(1.07±0.9)%(P〈0.05)。结论:TIMP-1过表达降低无血清所导致的细胞凋亡。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单用ATRA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初治12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ATRA口服联合AS2O3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仅予ATRA口服治疗,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肝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调整药物用量,均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观察诱导治疗阶段CR率和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基因融合基因(PML-RARα)转阴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巩固化疗后3年总生存率(OS)和复发率,同时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早期病死率、CR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CR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ML-RARα转阴率和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观察组57例患者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WBC≥10×109/L患者复发率、病死率、未缓解(NR)率与WBC﹤10×10^9/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率与总生存率则低于WBC﹤10×109/L患者。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初发APL的疗效较好,达到CR时间缩短,预后提高,白细胞水平对APL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导致CR率与总生存率降低。
简介: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S-1)作为三线及以上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治疗,具体方案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mg/m2,d1、d8;体表面积<1.25m2:S-180mg/d,1.25m2~1.5m2:100mg/d,≥1.5m2:120mg/d,分2次口服,d1~d14;21天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价其近期疗效及NCI毒性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8例NSCLC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9例,疾病进展(PD)5例,有效率(RR)为22.2%(4/18),疾病控制率(DCR)为72.2%(13/1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0个月.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均可耐受.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方案高效、低毒、使用方便,可为部分难治性晚期NSCL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提供又一选择.
简介:目的:评价多西他赛(TXT)为主的两药联合方案和三药联合方案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分为两组。三药联合组41例,采用DOF方案:TXT75mg/m^2静滴,d1,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滴,d1,氟尿嘧啶(5-FU)2400mg/m^2静滴48小时;两药联合组45例,采用DO或DF方案:TXT75mg/m^2静滴,d1,L-OHP85mg/m^2静滴,d1或5-FU2400mg/m^2静滴48小时。两组均21天为一周期,化疗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8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三药联合组与两药联合组相比,有效率(RR43.9%vs37.8%),疾病控制率(DCR68.3%vs64.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6.9个月vs5.8个月),中位生存期(OS10.9个月vs9.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联合组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药联合组(8.9%vs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以多西他赛为主的两药联合方案与三药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近,前者安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