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后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5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药物复律后第1、14、28天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期跨二尖瓣血流.结果复律后A峰、A波积分逐步升高(0.35±0.10cm/s至0.62±0.11cm/s、4.43±1.36cm/s2至6.02±1.50cm/s2),A波积分占总积分比例由26±7%上升至34±8%.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经药物复律后心房收缩功能逐步缓慢恢复.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复律
  • 简介:本文着重阐述了胃食管反流可采用联合抗反药物治疗法治疗,笔者认为只要反复仔细观察,采用合理的治疗法,用对药,以更好的推进临床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联合抗反药物 观察
  • 简介: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尚未通过审定的,可选用最近版《医学主题词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中西药名以最近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药品和化学试剂必须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在其通用名称后的括号内注明商品名及生产厂家。

  • 标签: 医学名词 药物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统计学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缩略语
  • 简介:目的观察倍他乐克、洋地黄类联合用药治疗心房颤动(Af)的效果,分析Af者(A组)右室肥厚(RVH)的发生与正常对照组(B组)RVH发生的对比。方法选择我院就诊52例Af者及年龄相当的30例非Af者并排除肺疾患、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健康者。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比较两组RVH的发生率。对50例快速Af用倍他乐克、洋地黄治疗观察疗效、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分析Af的发病率与年龄关系。结果A组52例有RVH30例,发生率57.69%;B组30例有RVH3例,发生率10%,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倍他乐克、洋地黄联合用药治疗50例快速Af有效例数43例,有效率达86%,其余能降低心室率但未达目标心率,无明显副作用发生。60岁以上组及60岁以下组Af的发生率分别为78.58%、21.15%。结论A组较B组RVH的发生率高;倍他乐克、洋地黄类药物控制Af有效、可靠,且副作用少;年龄越大Af发生率越高。

  • 标签: 心电图 心房颤动 右室肥厚 倍他乐克 洋地黄类药物
  • 简介:他汀类药物(以下简称他汀类)因具有降脂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应用于临床。它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甲羟戊酸和其他甲羟戊酸通路的中间产物生成。以往用于临床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脂,尤其是降低胆固醇。迄今为止,很多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在心血管病事件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有显著作用。其中,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4S试验和胆固醇与复发性血管事件研究(CARE)试验证实,他汀类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对卒中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药物 药物预防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降低胆固醇 甲羟戊酸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其中脑卒中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1].据美国心脏协会报道,在美国,每19个死亡案例中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患脑卒中[2].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高达87%的患者属于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 标签: 血栓素A2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 THROMBOXANE A2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支架术后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基石,但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脑动脉 支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胃肠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为改变阶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行为变化阶段、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支架血栓事件与再入院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宣教干预强化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行为转变理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服药依从性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5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儿25例,主要进行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25例,主要在早期进行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后期治疗结果。结果经过观察分析,在患儿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儿后期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儿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临床治疗当中,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效果显著。

  • 标签: 早期应用 强心甙 血管活性药物 重症肺炎并心衰 预后
  • 简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尤其是支架置入的人群中,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经常是同时服用的。两种药物主要是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3A4来激活和消除,两药之间是否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加拿大学者Saw等研究证实,两药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氯吡格雷 P450同工酶 动脉粥样硬化 CYP3A4 加拿大学者
  • 简介: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或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l)已成共识,但对于稳定性冠心病(stableCAD)PCI是否优于强化药物治疗(MT)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纳入了6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比较MT与PCI在stableCAD中的效果。方法本文对4410名患者进行了meta-analysis,其中2198名患者接受了PCI,2212名患者接受MT治疗。结果PCI组与MT组比较,全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CABG、再次PCI的Oddsratios(OR)(95%CIs)分别是1.00(0.78,1.28),1.15(0.87,1.51),1.22(0.99,1.50),1.00(0.81,1.25),1.11(0.64,1.95)。从而表明,五个临床终点事件,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stableCAD,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较,PCI并未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荟萃分析 AMI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治疗
  • 简介:2003年,Lau等研究指出经细胞色素(CYP)3A4途径代谢的他汀竞争性抑制氯吡格雷在体内的激活并降低其抗血小板活性,紧随其后至今大量有关他汀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研究,但结论不一。但他汀与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特别是ACS患者中经常联用。最新指南指出对于无禁忌症的STEMI患者入院后应尽早开始强化他汀药物治疗,需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本文就不同代谢途径他汀药物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氯吡格雷 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 CYP3A4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术联合药物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儿脑钠肽(BNP)及血管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患儿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给予介入封堵术联合药物干预组(联合治疗组)和仅给予介入封堵治疗的对照组(介入封堵对照组),各35例。观察各组细胞因子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与介入封堵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BNP[(352.7±56.2)ng/L比(194.5±25.2)ng/L]、血管ET[(68.4±8.4)ng/L比(37.5±5.2)ng/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值,(63.7±6.9)cm/s比(71.7±7.4)cm/s]、左室舒张早期/晚期充盈峰速度比值[E/A比值,(1.10±0.13)比(1.34±0.16)]、左室射血分数[LVEF,(62.3±7.6)%比(66.4±7.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8.9±5.7)mm比(54.1±5.8)mm]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介入封堵术联合药物干预有助于降低脑钠肽及血管内皮素的含量、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高血压 肺性 心间隔封堵装置
  • 简介: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脂代谢异常,单纯控制血糖不能完全消除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进行调脂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最近发表的CORALL研究中表明,在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1].因此,对合并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调脂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我们主要介绍各类调脂药物对糖尿病状态下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标签: 糖尿病 降血脂药 烟酸类 氯贝酸 葡萄糖代谢障碍
  •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一年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0日在我科住院已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并1年后复查冠脉造影患者27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再狭窄组(247例)和再狭窄组(38例)。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闭塞病变(17.9%比31.9%)、支架重叠(16.7%比31.9%)比例明显增加,支架后扩张比例(34.9%比10.6%)明显减小(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闭塞病变(OR:2.855,95%CI:1.197-6.808,P=0.018)是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支架后扩张是发生ISR的保护因素(OR:0.198,95%CI:0.057-0.691,P=0.011)。结论:冠脉闭塞病变和支架重叠可增加支架内一年再狭窄率;支架后扩张能减少支架内一年再狭窄率;而且冠脉闭塞病变是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一年再狭窄危险因素,支架后扩张是其保护因素(预防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支架 西罗莫司
  •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在双联抗血小板组基础上联合冠心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支架再狭窄的总有效率(77.5%比95.2%)、心绞痛总有效率(80.0%比95.2%)、心电图总有效率(77.5%比92.9%)、中医症候总有效率(72.5%比90.5%)明显提高(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电图变化,降低心绞痛疼痛程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高邮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并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4例,发生ISR者36例设定为ISR组,未发生ISR者48例设定为非ISR组,回顾性分析引起ISR的高危因素。结果将可能与ISR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OR=4.840,95%CI:2.155~7.604)、高血压(OR=4.486,95%CI:2.445~7.864)、体质指数异常(OR=2.289,95%CI:1.375~3.950)、三酰甘油(OR=2.066,95%CI:2.966~28.313)、病变参照直径<3mm(OR=3.254,95%CI:1.748~5.900)、靶病变长度(OR=4.538,95%CI:2.172~10.143)。结论吸烟、高血压、体质指数异常、三酰甘油、病变参照直径和靶病变长度是预测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糖尿病 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对改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结局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确诊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将行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确定为治疗组,未及时能行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对照组。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所有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评分、新生儿窒息及其他并发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黄疸等)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为4.8%,治疗组新生儿无1分钟Apgar评分<7分情况,对照组新生儿其他并发症包括新生儿硬肿症2例、新生儿黄疸3例,治疗组新生儿出现黄疸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的结合治疗能改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结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糖皮质激素 未足月胎膜早破 新生儿结局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