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电图(ECG)的发明至今已有100年余,但静息12导联ECG依然是所有心血管检查中最基本的部分。据估计每年全世界约记录100,000,000份12导联ECG。

  • 标签: 静息心电图 12导联 心血管检查 ECG
  • 简介:目的: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内科常见病,占各种心脏病住院第三位,诊断并不困难,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基层医院通过心电图检查早期发现肺心病,为临床提供更简便的客观依据,对病人的预防、治疗、预后判断至关重要,临床上将尽可能采取措施干预和延缓病情发展。方法:现总结经中美互利公司ACUSONAspenImagega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诊断明确的108例肺心病人,用SHANGHAIKOHDENMedicalElectronicInstrumentCorporation-6511型单导心电图机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了解其图形改变。结果:108例病人心电图检查结果按照1977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统计,在七条主要条件和两条次要条件中,具备:5项以上:9例,占2.4%;4项:17例,占18.3%;3项:21例,占26.7%:2项:22例,占26.8%:1项:39例,占36.2%。

  • 标签: 肺心病 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心电图检查 肺源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与急性梗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急性梗死患者(急性脑梗组)和同期26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浆He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梗死组患者血浆Hey升高,而血浆叶酸、维生素B12呈下降趋势,Hey是急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叶酸 维生素B12
  • 简介:<正>92例患者随机分为纤溶组(A组32例)、抗凝组(B组28例)和纤溶+抗凝联合应用组(C组32例)。A组于第1、3、5天内分别予巴曲酶10BU、5BU、5BU;B组予低分子肝素0.4ml腹壁皮下注射,一日两次,连用10天;C组前5天同A组,第6天起同9组。结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纤溶 巴曲酶 低分子肝素 后纤维蛋白原 单一用药
  • 简介:目的:评价丁苯酞(NBP)注射液对急性梗死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70例急性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BP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并记录不良反应。90d随访时再次评定BI和mR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NIHSS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3.60±4.26)vs(9.31±3.79),对照组(13.57±4.20)vs(11.23±4.06),P=0.04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d时两组BI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54.57±24.17)vs(77.86±21.46),对照组(54.14±23.81)vs(67.0±23.30),P=0.04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mRS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90d,治疗组mRS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40±0.81)vs(2.80±0.96),对照组(3.49±0.82)vs(3.29±0.93),P=0.0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NBP注射液可改善急性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90d远期预后,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丁苯酞 脑梗塞 治疗效果
  • 简介:目前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心电图检查已非常普及。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金标准,对心律失常的确定性诊断是其他任何检查不能替代的;心电图心肌梗死诊断可定性、定位、定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心电图诊断不仅心电图专职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需要掌握,而且是每个临床医师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见习医师是刚进入医疗机构且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证(或执业助理医师证)的医师,处于医学生和临床医师的中间阶段。

  • 标签: 心电图 见习医师 临床教学 体会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ARDS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诊断标准 急性肺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水平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制备急性大鼠MI/R(缺血30min,再灌注6h)模型的基础上,静脉输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造成2个不同浓度的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动物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配为4组:(1)假手术组(SHAM),(2)生理盐水对照组(CON),(3)高糖1组(HG1)和(4)高糖2组(HG2)。术中监测血糖水平,再灌注结束后检测心肌酶谱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1)与CON组相比较,HG1组和HG2组缺血期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10.5±1.0)、(18.0±1.2)mmol/Lvs(4.7±0.7)mmol/L(P〈0.05)。(2)HG1组和HG2组的血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心肌酶谱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80和0.73,P〈0.01)。(3)HG1组的IS较CON组有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5.2)%vs(37.6±5.8)%,P〉0.05〕;HG2组的IS明显扩大〔(45.6±8.5)%vs(37.6±5.8)%,P〈0.05〕,且IS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0.57,P〈0.01)。结论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加重大鼠MI/R损伤,且血糖水平与心肌酶谱和IS之间存在正相关。

  • 标签: 高血糖症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与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2、7、14、21天CRP、D.D的水平,并将入院后第2天的CRP、D—D水平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CRP为(16.52±1.3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5±0.96)mg/L;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D—D为(0.99±0.32)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O.36±0.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入院后第2天,中、重度患者CRP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P〈0.05),重度患者CRP、D—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P〈0.05)。不同程度急性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的CRP、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13—13水平的高低可能反映急性梗死患者炎症程度及血栓情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剂量静脉溶栓疗法,首剂150万U,以后每天50万U静脉点滴,4~7d,总计300万~450万U。结果冠脉再通率暑2.14%(23/28),再梗率14.29%(4/28),出血并发症10.71%,(3/28),病死率10.7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病人,可以提高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年龄不限;尿激酶150万U是AMI溶栓治疗较适当剂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尿激酶
  • 简介:SAP的发病率大约是30/100000,病死率大约为10%~15%[1].虽然SAP时胰腺实质发生坏死,但其病死率在无菌情况下还是很低(0~10%),如果,坏死的胰腺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感染,则SAP患者预后恶化,病死率升高3倍(>30%)[2].因此,对于SAP患者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坏死感染 并发胰腺 感染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梗死的疗效。方法使用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随机开放治疗急性梗死。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76%,总有效率92%;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64%,总有效率72%。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梗死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梗死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 标签: 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 药物治疗 急性脑梗死 复方丹参注射液
  • 简介: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梗死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方法将80例急性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NSE及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SE浓度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NSE浓度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梗死疗效确切,可以降低血清NSE的水平及NIHS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158例急性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TOAST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及其特点。方法分析100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报告。结果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67%)而且呈“多样性”改变,其中以ST-T改变最多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病程越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合并高血压者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且与年龄、病程及有无合并高血压有关。

  • 标签: 糖尿病 心电图 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人选自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者共240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AHCM预后的影响。结果74例(30.83%)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17例;33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39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23例(9.58%)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受累血管均为前降支单支病变;其中1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21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组(74例)与非冠心病组(143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合并冠心病组预后较冠脉正常组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HazardRatio==0.826,95%C10.746—0.915,P=0.001)和左房前后径大小(HazardRatio--1.423,95%CI:1.142-1.773,P=0.002)是影响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当对高龄、以胸痛主诉、合并高血压病及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的AHCM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合并冠心病对AHCM预后有不良影响;LVEF和左房前后径大小是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疾病 左房内径 左室射血分数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联合治疗7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心肌疾病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根据受累基因不同,可导致疾病严重程度或预后的不同最近发现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中存在一种不常见的表型,其特征为左室广泛受累(ALVC),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右室病变ARVC是由于细胞粘附缺陷所致。几种细胞粘附蛋白(如粒桥蛋白)基因突变的发现支持了这一观点

  • 标签: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细胞粘附蛋白 基因突变 疾病严重程度 心肌疾病 右室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