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市密云地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并探讨密云地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于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调查北京市密云区部分社区人员中随机抽取300人,以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等形式获取相关资料,按照ASO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析本地区可能与ASO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同一年龄组间相比,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人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生活中严格治疗常见的基础疾病可以减少ASO发病的可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对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神经外科接收的56例确诊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不同诊断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两个各28例。对照组使用CT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最后对比CT检查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的检出率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显示轻度与重度狭窄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中度狭窄与完全闭塞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方式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应用在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上,能够快速掌握颈动脉的狭窄与闭塞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回顾式分析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份到2020年1月份收治的50例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动脉旁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腔内介入治疗方式,比较、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系统研究和调查之后可以发现,观察组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患者自身对于手术治疗满意程度也比较高。结论:在针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当中,腔内治疗手术治疗方式效果更加有效,值得在后续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价值。方法:本院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接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依据,按照数字编号法进行小组划分,即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n=30),同时将不同治疗方案开展于两组之间,参照组:采用抗凝、降脂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案;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提供加味桃红四物汤水煎内服治疗方案,而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临床疗效展开比对分析。结果:评估过后,不同方案策略均对患者作用积极,但研究组在各项指标的体现上则更显优异(P<0.05),具体可见于如下方面:临床疗效、血浆Hcy浓度变化情况。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横向选择中,建议优先采纳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既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还可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肯定与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开通术后3-12个月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行动脉开通术的88例患者,根据患者复诊得出的检查指标,按照是否存在并发症分为发生和未发生两组。数据使用SPSS27.0软件分析,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类,而后进入t检验或者 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结果:患者术后3-12个月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23%,比较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D-二聚体进行对比,发现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研究要求。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证明,手术后3-12月之间能够导致并发症形成的因素具体包括手术时间和D-二聚体(OR=0.721,2.777;均P0.05)。结论:手术时间和D-二聚体可能是术后3至12个月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康复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护理康复干预。观察指标包括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恢复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静息心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静息心率显著降低,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冠状动脉CTO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方法:挑选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2月 4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被选取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被选取对象分为对照组( 20例)与研究组( 20例)两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基础护理干预,本文将利用分组对比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数据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并进行组间比较可知,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5.00%)高于研究组( 10.00%), P﹥0.05;且对照组出院时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 5.67±0.61)、血清总胆固醇指标( 3.27±0.43)、纤维蛋白原水平( 2.54±0.35)和平均高( 4.13±0.57)、低切全血粘度( 8.14±0.79)指标均低于研究组 [( 5.04±0.64)、( 2.85±0.39)、( 2.31±0.32)、( 3.72±0.39)、( 7.32±0.82) ], P﹥0.05。结论: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且患者各项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着显著的改善,护理效果较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38.7%,经统计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使用和全面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