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患有带状疱疹的患者采用脊髓电刺激治疗后,分析对后神经痛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内接诊的患者中选择40例患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这些患者在治疗方法上都采用脊髓电刺激治疗,之后在护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这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人。对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方式上就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对于病症疼痛的缓解状况。结果:经过对护理效果的分析,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症状缓解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痛感有明显改善,应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肿瘤引起的躯体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曲马多药物止痛,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法分(VAS)对镇痛效果进行评定。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可有效缓解肿瘤引起躯体疼痛,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切除全身麻醉术后应用舒更葡糖钠逆转神经肌肉阻滞的效果。方法:探究2023年1月~12月,在本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中抽选出1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以此为基础,对照组在注射罗库溴铵以后注射新斯的明,而观察组患者在注射罗库溴铵以后,注射舒更葡糖钠。对比2组甲状腺切除全身麻醉术后神经肌肉阻滞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切除全身麻醉术后神经肌肉阻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明显更低,和对照组相比较(P<0.05)。结论:对甲状腺切除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采用舒更葡糖钠进行用药,可以明显逆转罗库溴铵神经阻滞效果,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与传统神经刺激技术在肩关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肩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刺激技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术后声嘶、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麻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麻醉药物,减少药物浪费,观察组患者在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更快地达到麻醉效果,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虽然两组患者在声嘶、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61.11%低于对照组91.67%,说明超声引导技术能够降低术后膈神经麻痹的风险。结论: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在肩关节手术中展现出更优的麻醉效果和更低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超声引导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在产后盆底康复多样性治疗方案中,探析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三合一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文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案,样本数据为我院2022年6月-2022年11月抽选的100例产后盆底康复患者,以抽签法作为依据将患者划分至50例盆底肌锻炼的对照组、50例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锻炼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盆底肌平均电压值、最大电压值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盆底肌平均电压值、最大电压值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盆底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患者在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中,联合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锻炼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病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方案应用到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将 2016年 4月至 2019年 12月研究时段确认其中 64例因颅脑损伤导致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为对照组( n=32)与实验组( n=32);对照组单纯应用手术方案;实验组患者应用手术方案并配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 93.75%),对照组为 24( 75.00%),即实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更优( P< 0.05)。 结论:在对颅脑损伤致使昏迷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手术治疗进行治疗,获得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气管镜检查前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AcupointNerveStimulator,HANS),对术后咳嗽与恶心呕吐症状的影响。方法接受气管镜检查患者120例,随机分配到2组对照组为术前常规利多卡因雾化麻醉,治疗组为在利多卡因麻醉基础上术前30分钟使用HANS,频率2/100Hz,取穴一侧合谷-列缺,对侧内关-外关。采用咳嗽症状积分表及视觉模拟尺(visualanaloguescale,VAS)在术后即刻、30min、1h分别评估患者咳嗽与恶心呕吐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即刻、30min的咳嗽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也能显著改善术后即刻、30min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小时两组间咳嗽、恶心呕吐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使用HANS,能有效降低气管镜检查患者咳嗽与恶心呕吐症状,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方法: 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自主参与,为其行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发作减少率于治疗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2年、 3年分别为: 10.0%、 15.0%、 35.0%、 35.0%、 45.0%、 50.0%;缓解期为 1年的患者有 2例,发作缓解时间为 2年的患者有 1例。治疗有效的患者平均发作减少率分别是: 75.0%、 85.0%、 75.0%、 75.0%、 90.0%、 75.0%,最高是术后 2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结论:为难治性癫痫患者予以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平均发作减少次数可提升,不良反应可减少,疗效优良。
简介:摘要:目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女性发生子宫脱垂的情况占比约4%,可以说,每100个女性当中就有4个人患有此类疾病,所以,必须对此类疾病加以控制,本次就围绕轻中度子宫脱垂患者为切入点,对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电刺激治疗效果展开全面分析。方法:内容部分主要是以妇产科接收的子宫脱垂病例进行调研,根据相关要求选入病例86例,为了保证评估结果有效性,对患者实施分组(随机法),其中4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为单一类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其他患者是观察组,和上述治疗同步,并加以生物电刺激联合干预,病例与上述无差别,对此次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盆底功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小组患者性生活状态。结果:经过对治疗效果评估,其中对照组有部分患者治疗未好转;盆底功能情况分析,评估显示观察组恢复更佳;性生活方面。对照组治疗各阶段均较不理想(P<0.05)。结论:针对患有子宫脱垂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成效,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水平,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对女性而言是身体非常关键的生殖器官,更是延续后代孕育宝宝的关键。大多数的女性在产后较易发生子宫脱垂表现,对大量的数据显示,现代有一些未生过孩子的女性也存在子宫脱垂现象,我国大多数的女性对于子宫脱垂并不太过关注,却不知道子宫脱垂症状非常严重时会影响到性生活质量。本次就针对轻中度子宫脱垂的临床治疗方面进行了探究。方法:很多女性到医院临床就诊发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症状,本次以研究内容筛选典型轻中度子宫脱垂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共筛选病例86例,以患者临床症状加以临床治疗干预,此次运用治疗方案分别为单纯盆底肌肉锻炼及联合电刺激两种方案,第一种为对照组患者实行,观察组患者运用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及是否对性生活造成影响进行了验证。结果:针对患者的病症严重程度对患者实施了相应的治疗干预,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对照组有部分患者治疗后依然未得到较好的改善;治疗前对患者的盆底功能进行记录,对患者治疗后的盆底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突出;运用调查表对患者治疗后的性生活满意程度进行评估,对照组部分患者未达到患者心理预期,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子宫脱垂说明患者症状还不是非常严重,治疗上相对没有较大困难,本次根据患者情况实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电刺激治疗干预,让患者的盆底功能得到较大的改善,更保证了患者的性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相关数据调查表明,通常有过1次或者1次以上阴道分娩的绝经后女性均较易出现子宫脱垂现象,产褥期的女性出现这类病症达到80.64%,45岁至80岁的女性发生率为75%,所以,对于子宫脱垂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关键,此次主要对子宫脱垂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方法:共选入此次研究主体有86例,均为子宫脱垂典型病症,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对其做分组,2020年为对照组,该组主要是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干预,2021年为观察组,根据患者情况给其实行盆底肌肉锻炼配合电刺激治疗,对患者此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盆底功能、性生活状况进行了全面统计及分析。结果:针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对症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调研,显示对照组治疗无效及病情恶化的患者病例居多;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盆底功能均有改变,其中观察组患者基本恢复正常;针对患者性生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有部分患者性生活依然极不理想,有显著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即FES)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60例,通过低频脉冲治疗仪—神经肌体仪对其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即EMG)、运动功能评定(即SS)和感觉功能评定(即MS),对其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EMG变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即SCV)的变化和受损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即MCV)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完成后,有4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到S3M3及其以上,有效率达到75.0%,并且根据神经电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有19例患者在治疗后再生电位出现,有效率为47.5%;患者MVC的平均值与治疗前相比也有了显著提高(P<0.05)。结论患者在经过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后,其受损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明显恢复,FES能够为周围神经受损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本文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法,即以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学术网站可以检索到关于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现状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材料。共查阅了 36篇相关文献,本文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电刺激方法最主要是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电刺激,能够促进患者体内蛋白质的进一步合成,会改善患者的局部流血情况,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得到刺激,从而来提高肠道对粪便的控制力。通过进一步促进患者肠道内部分粪便进行排空,进一步加强肛门等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障碍的改善。本研究的结论证明,电刺激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