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背根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n=20)单纯药物治疗;B组(n=20)药物联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C组(n=20)药物联合选择性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乐瑞卡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84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乐瑞卡组44例和卡马西平组4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乐瑞卡组治疗有效率为90%,卡马西平组治疗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瑞卡组治疗有效率为95.5%,卡马西平组治疗有效率为82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头晕、嗜睡、头痛、胃肠道反应方面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嗜睡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乐瑞卡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率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实施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岁以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率略低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在对围手术期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后采取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44.4%,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辨证分型,并且采取中药进行对症治疗,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简介:摘要目的对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8月收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共2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组采用加巴喷丁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的疼痛程度轻,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2.7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患者的信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独活寄参汤合肾气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痛的效果。方法服用独活寄参汤合肾气汤加减1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临床症状痊愈80例、占66.6%,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0例、占25%,临床症状无改善10例、占8.3%,总有效果110例、占91.6%。结论我近五年来临床使用独活寄参汤合肾气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很满意,本案治疗无效的病人都是服药后出现胃肠道付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constrictioninjuryofthesciaticnerve,CCI)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中Fc段γ受体Ⅰ型(Fc-gammareceptortypeⅠ,FcγRⅠ)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方法3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n=5)空白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3d,7d,14d组)、手术组(CCI3d,7d,14d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3d,7d,10d,14d测定各组大鼠热/机械痛阈,并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术后各规定时间点DRG中FcγRⅠ表达变化。结果Control组和Sham组间热/机械痛阈和FcγRⅠ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CCI组大鼠热/机械痛阈明显下降(P﹤0.01)伴DRG中FcγRⅠ表达量增多(P﹤0.05)。结论DRG中FcγRⅠ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元兴奋性的提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